[徐赣丽]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回归生活还是走向艺术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9:11:34 中国民俗学网 徐赣丽 参加讨论
摘 要:生产性保护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理念。引入市场,促进流通,更新功能,确实可以部分激活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命;但作为民间艺术的手工技艺多数已经不能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继续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而是趋向专业化和艺术化。脱离了传统功能的手工技艺,主要面向城市新的中产阶级进行生产,那么就需要重拾工匠精神,提升技艺水平,增加产品文化附加值,从而赢得具有文化自觉性的文化精英们的青睐,进而作为收藏品或高档装饰品,增列到现代艺术之中。这虽然不是生产性保护的初衷,却可能成为其现实或趋势。 关键词: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艺术;实用;产业化 作者简介:徐赣丽,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手工技艺与其他民间传统文化有着一致的命运,被现代化机器大生产冲击得七零八落,大多数已经无法抵挡现代化大潮而面临被淹没的可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的启动为它们带来了希望,但中国文化遗产数不胜数,要完全依靠政府资助加以保护非常困难,即使只是挑选出具有重要价值而生存濒危的代表性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也难作长久之计。在此形势下,提出“生产性保护”的策略,是为了借助市场的力量,以自我群体消费转换成他者群体消费,从而延续其文化生命力。在文化产业开发的形势下,这一提法是比较审慎的,对其内涵有明确的规定,即“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遗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在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中,重要的是应坚持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实现“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也就是针对市场经济大潮下,传统手工技艺等门类无法依靠原来的民俗环境继续生存,必须走上市场作为商品交换,而不是按照以往为民众生活日用服务的角色继续生存。成为商品的非遗对象,最终是否回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还是成为艺术鉴赏和收藏品?对此的探讨,可以发现传统手工技艺在外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并提出切合实际的保护措施。 一、生产性保护之辨析 目前,人们在讨论生产性保护的问题时,常常把它混同于产业化开发。所谓产业化是指采取现代机械化、工业化生产手段,达到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的目的,产品具有标准化、单一化的特征。有人坦言,在市场经济普遍盛行的当代,当传统民间艺术以产业化的方式被大批量地生产,并披上了民间艺术或民族文化的外衣,按照市场需求的质或量进行生产和销售时,获胜的不是品质而是交易。“这样的文化产品不可能是艺术,因为它们再也不具备本真的、名副其实的艺术作品的韵味;它们也不可能是‘民间’文化,因为它们再也不是来自‘民众’,所以不可能反映或满足他们的体验与兴趣。”纯粹的产业化发展是非遗保护的大敌,即使是一般的传统工艺走向市场也会引起艺术家的警惕。因为市场是趋利的,商业化的生产可能是盲目的,纯粹围绕市场生产,原本主要不用于商业流通的手工艺很容易失去自己的本性和特色。刘锡诚曾就此专门撰文,指出非遗被产业化,“或以市场改变技艺,或盲目过度开发,或为创新而强行附加许多的现代元素,或因生产关系的改变而迫使传承人丧失传承技艺的自主权,或瞎指挥……最终,导致传统技艺的简约化、粗鄙化、趋同化、品质的粗劣化。传统的技艺,很有可能在这种资本和利润的社会环境中被毁弃、被遗忘”。笔者曾就壮族织锦的案例提出,这类技艺难、成本高,对于该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人有非同寻常意义的项目,不应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而应在政府的扶持或引导下,保护和传承其高超的技艺和文化内涵,做量少质优价高的精品,实现小范围内对精髓内容的保护。如果把这类非遗项目完全交由市场,进行大规模产业化开发则可能造成产品的劣质化、雷同化,并最终丧失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独特性。针对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出生产性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而不是盈利。因此,完全依赖市场是对“生产性保护”的误解。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适应新时期文化消费的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如果可以结合创意开发,使传统工艺融入民众当下的生活,未尝不是幸事。但生产性保护是以走入市场来激活其衰微的生命力,围绕生产性保护而进行的开发,市场化或商品化只是手段,最终目的还是保护,这跟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理念有差别。因此,文化产业对于非遗技艺可以是部分或零碎地传承,可以通过改良、综合和嫁接来实现。比如,“成都漆艺”是国家级非遗,由于工序繁多,成本高昂,面临衰微。成都漆艺厂就开发各类小的副产品,既真实、完整地传承非遗技艺,也借助创意开发生产一些零碎产品,以获得市场。其中为川菜配套设计的漆器“攒盒”,顺应现代审美,改变了传统漆器烦琐的图案样式,同时,向日常生活用品类转型,将漆艺中的图案、工艺、颜色、器型、文化内涵加以提取,植入笔、笔记本、餐具等日常用品当中,甚至与最新创制的电子消费品发生关系,等等。成都漆器厂借此实现了“两条腿”走路,得以继续生存发展。但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将漆艺中的元素植入笔、笔记本等日常用品中,并没有传承其非遗核心技艺。如果我们舍本逐末,过分追求这些所谓的创意手段,而忘记了生产性保护的出发点,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日本学者柳宗悦将工艺分为手工艺和机械工艺两种类型。再细分,手工艺又分为贵族的工艺、个人的工艺和民众的工艺;机械工艺也称为资本的工艺。其中,贵族的工艺和个人的工艺属于欣赏性工艺,因为具有了美学价值而更为昂贵;民众的工艺和资本的工艺属于实用性工艺,因为注重现实的应用性而忽略其美学成分。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大多存在批量生产的情况,属于民众的工艺。在当代非遗保护的力量推动下,在传统集市庙会和民俗场合中使用的民众的手工艺更多朝向贵族或收藏者的工艺和个人爱好者的工艺发展,也就是实用功能让位于审美或其他艺术需求。专业的艺术强调的是独创和个性,讲究唯一性,忌讳复制和重复。作为非遗传承的手工艺,虽然不完全是孤品,但是为了显示和证明其艺术价值,也会摒弃雷同化的生产。手工艺人还可以打破这个界限,一边做成本很低的大众工艺品,面向市场批量生产;一边做一些精致的限量作品,尝试把工艺美术提升到高档艺术品的层次,增加艺术特征,满足部分购买者艺术审美的高层次需求,做成“有手工艺特点的艺术作品”。后者往往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追求,而前者大多还是普通手艺人所选择的谋生出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