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试析史迪威与陈纳德的个性及对中国战区的影响(2)


    个性心理学理论认为,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人的活动无不是在动机驱使下进行的活动。人的活动在动机的激励下指向目的。史迪威和陈纳德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的动机各不相同,因而目的也有差异。
    史迪威出自西点军校,西点军校的口号是责任、荣誉、国家。国家的利益便是军人应该履行的职责与义务。国家的需要是史迪威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信条。史迪威是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军人,他渴望的是指挥和训练作战部队,可是他长期以来最高官职是外交武官,无法体现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当他回国任第七师师长和第三军军长时,便以更大的才能与主动性去发挥自己的作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陆军部先委史迪威为美国部队在登陆西非作战的“体育家”计划的指挥官;后陆军部长史汀生希望他到缅甸去抗击日本人,为国家做出更实际直接的贡献,史迪威的回答是“我听从调遣”;但他以为给蒋介石当参谋长是“将用一只山羊做烧烤的祭品”⑤,已经预见到使命的艰难,但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如果给我指挥权的话。”史迪威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便全力以赴研究亚洲战场的情况,并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完成使命。
    陈纳德在中国任顾问时,正值“七·七”事变,他是主动要求参战的。他理由有3:
    ①我从未逃避战争。
    ②经过这几年来在课室中空战理论的争辩,我希望给他们一个在战斗上的试验机会。
    ③我认为现在中国对日之战,是一个美国也将卷及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所以我觉得在战争的早期中我对日本认识愈多,能给予更多的损害,则最终对我自己的祖国的贡献也愈大”⑥。
    陈纳德的动机除了有国家利益之外,试验自己的空战理论,则是他争强好胜性格的一个表露。他除了主持中国空军对日作战外,还建立了一个广大的防空警报系统。中国空军在与日军强大空军作战后,损失殆尽,制空权完全为日军所控制,陈纳德的战斗机理论无法再试验下去,于是他便在中国政府支持下,前往美国招募美航空志愿队,从而再与日空军作战,开始到处碰壁,无人支持。从1941年开始,美政府决定援助中国,罗斯福总统颁发了“准许美国陆海军的后备航空军官和士兵加入空军志愿队”的命令。陈纳德终于得到了100架P-40式战斗机,并招募了200多名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组建了美航空志愿队。
    美国决定援华,完全是从美国本身利益出发的。日本的侵略政策由北进改为南进,势必与美国在太平洋上发生争夺,美日交战势不可避免。当时欧洲自顾不暇,在亚洲唯一与日本抗战的是中国。中国艰苦的抗战已进行了4年,虽未屈服,但情况已濒危境。美国只有援助中国,加强其力量,以牵制大量日军,减少太平洋美军的压力。中国迫切需要获得大批战争物资,尤其是“汽车器材、火车器材、大炮战车及其他重装备”。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中国可以获得美国的战争物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美国支持下,成立了中国战区。当时日本正准备进攻缅甸,封锁中国对外的唯一通道,以阻止援华物资运进中国。如果缅甸一失,中国得不到战争物资,就可能被日本打败或屈服,美政府决定派史迪威去中国出任蒋介石的参谋长并掌握援华物资的分配大权。史迪威在这种情况下到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陈纳德的的飞虎队也已完成训练任务,其中二个中队驻昆明担任防守,一个中队在缅甸担任保卫仰光和支援地面部队进攻任务。战役之初,史迪威与陈纳德尚能配合,美航空志愿队多次出动,协助远征军打击日军的进攻,并轰炸敌运输线。由于种种原因,史迪威将远征军一部从东线调至西线解救英军,导致东线防御失调,日本机械化部队长驱直进,使远征军后防大开,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日军直抵怒江,准备向昆明进击。在此生死关头,陈纳德致电宋美龄:“最近消息谓五月五日下午三时日军已到怒江西岸,桥已毁。日军到外未遇抵抗,因军民皆仓皇沿路东逃。情势危殆,除非毁坏路桥以决心加强抵抗,日军可乘卡车抵昆。鉴于怒江两岸中国卡车多落日军手中,请委座下令攻击怒江与龙陵城间目标。”宋美龄复电为:“委座命令阁下倾美志愿队之全力袭击怒江与龙陵间之卡车船艇。请转告志愿队谓余感念其忠诚,在目前危急关头,尤宜加倍努力。请继续攻击,特别是怒江上之船艇及运输工具”⑧。美志愿队加强攻击怒江西侧的日军部队,轰炸并扫射了300多辆日军车和坦克、大炮,配合中国军队及时阻止了日军对云南的进攻。
    如果史迪威与陈纳德能互相信任,听取对方合理建议,加强配合,肯定能在中国战区开辟一个新的局面来。但由于二人都很固执,一个强调地面进攻理论,一个强调空中打击理论,又不能很好配合,相互制胁,使史迪威、蒋介石、陈纳德间矛盾日深,及至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缅甸战役失败以后,蒋介石向美国提出三项要求:
    1.美国必须于8至9月向印度派出3个步兵师,重新打通缅甸至中国的交通线。
    2.8月底以前,以中国为基地的作战飞机必须达到并保持在500架水平。
    3.自8月起,空运司令部每月保持5000吨的运输量⑨。
    蒋介石以要挟的口吻说:“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就要取消中国战区,重新调整中国的立场。”并与日方妥协。
    史迪威认为:“缅甸在日本人手里,使中国得到大量物资的唯一方法是重新打通地面交通线。其他战区的要求使得我们不可能向中缅印战区调派作战部队”⑩。而蒋介石所要求每月空远物资5000吨的要求是不懂空中运输和技术问题。他解释说:“经驼峰运输5000吨物资必备的条件是:304架飞机,275名机组人员,3400名地勤人员,空运线两端各有5座机场,每个机场能够容纳50架运输机。”(11)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史迪威认为,蒋介石的要求不实际,他提出方案即改造中国的军队,先训练30个师,到印度进行训练,再装备美式武器返回中国;同时“合并步兵师,使各部队满员,然后把现有的武器发给能作战的部队。这样,仍能依靠有限的资源,装备一支有力的打击部队,顶住日军的进攻,直到盟军发动强大的攻势,赢得战争的胜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