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困境分析与应对思考以凉山彝族为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9:11:13 《民族教育研究》 阿呷热哈莫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阿呷热哈莫(1981- ),女(彝族),四川凉山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四川 成都 610068,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与美国印第安教育,美国 西雅图 98105 内容提要:全球化作为一个复杂的进程,其所具有的同质化和异质化特征是当前少数民族发展之矛盾所在,同时也是当前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凉山彝族地区存在的“彝族学生低学业成就”“民族学校发展滞后”“双语教育受冷落”“民族职业学校招生难”等现代性困境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有着一定关联。应对这些困境,首先要重新审视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少数民族的教育现代化不是一架除草机,一个简单的补救机制或一种事后的思考;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也不该是无差别导致的差别性后果;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应在全球化中找到平衡点。 关 键 词:全球化/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困境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全球化视域下凉山‘两类模式’双语教育困境与模式革新”(项目编号:CMA150134)的阶段性成果。 资本的全球运动,将现代性带到了世界各地,使其摆脱了特定民族国家的限制,而成为全球现代性。可以说,全球化是产生于西方的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现代性的全球扩张过程。正因为全球化是与西方近代文明的全球性扩张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它过去被叫做现代化,还是现在被称为全球化,只不过是把考察问题的视角从民族国家转移到全球体系,但无论现代化还是全球化,其过程都是一个统一性与多样性,同质化和异质化并存的矛盾过程。 教育现代化是“达成教育现代性指标的一个静态概念,更是对传统教育进行扬弃和创造性转化,并为顺应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而向未来持续整合的动态过程”。[1]少数民族教育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化过程中,全球化的同质化、趋同性、异质化特征对其产生了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渗透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体制等方面。就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系而言,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不仅是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实施的教育过程,其过程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现代化、全球化的“历史演进过程”。[2] 一、少数民族遭遇全球化 当少数民族以参与全球化的方式谋求现代化时,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矛盾就凸显了。“普遍主义的力量和历史特殊性及文化差异性的力量相互碰撞”,[3]导致了少数民族群体的诸多被动。他们既担心自己和自己的文化不被重视而受到冷落,同时更害怕“不被全球化与现代化”而招致落后,这就是当前少数民族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矛盾之处。而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是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同时,全球化作为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其发展表明在全球化时代弱势群体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在世界逐渐融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中国成了为全球生产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世界工厂”。少数民族外出打工是民族现代化与全球化接轨的必然结果,“而市场制度的扩张意味着交易活动及其价值渗入一切生活领域,它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如社区及其价值),将其他社群(如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贬低为低级的方式”。[4] 现代教育是少数民族融入全球化最初的公共领域之一,接受现代教育是少数民族实现自身现代性必不可少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现代教育发展历程中,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诸多成绩,但迅速演进的全球化自然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增加了新的外部压力和新的发展困境。因此有人提出,教育现代化并不是理性时代的创造,也不是人类知识革命的产物,相反,当下的“教育是一种事后的思考,一种‘危机—管理’式的回应,是失控之后恢复控制的艰难努力”。[5]以凉山彝族为例,其现代教育的发展特征与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实施民主改革后的凉山社会的发展特点息息相关。从50年代初凉山进行民主改革到现在,彝族经历了三种不同形式的社会生活:以家支为基础的地方自治(1956年以前),社会集体主义(1956-1978年)以及市场经济(1978年以后)。[6]与此同时民主改革之后的凉山现代教育经历了“上学习惯”逐渐形成(50-60年代),“教育大起大落”(60-70年代),努力克服语言、文化障碍成为“国家干部”(10-90年代末),以及教育选择和学生打工潮出现(2000年以后)这四个阶段。 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在历史上未曾普及现代教育的族群社会,其教育在现当下遭遇了何种困境?在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本文将以凉山彝族为例就以上问题进行阐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