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古代史 > 春秋战国 >

儒家代表著作《孟子》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 孟子是和孔子齐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的诸多言论和思想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而《孟子》一书为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共有七篇传世,是孟子一生思想主张的集中体现。 《孟子》简介
    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赵歧、朱熹、焦循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韩愈、苏辙、晁公武等人认为是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追记,但目前学术界较采用司马迁等人的说法。完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有东汉人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朝人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共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思想主张
    一、心性论
    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属於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於禽兽之处,这种“异於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
    二、政治论
    1.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苦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2.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3.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4.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5.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人。
    6.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但人民亦
    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三、教育主张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四、哲学思想及认识论等方面
    《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此外,《孟子》还非常重视修养。在心性修养方面,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养”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的思想体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