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中国封建社会的系统自组织原理的体现

东亚地区的封建社会,以中国为典型。中国封建社会延续2000多年之久,在世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理解为一个巨系统的话,则其延续时间漫长之原因,当主要是该巨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自我调整。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系统自组适应性的显著体现。自组适应性(或自我调整)说到底就是系统本身不断地克服其内部无序性和不稳定性,通过一定的程序、方式和过程促使系统内部各部分相互协调,即促使系统保持有序状态和稳定状态,最终导致系统的不断进化。
    考察中国封建社会巨系统,可以发现,组成该系统的主要子系统有四个,即:农业生产方式系统(系统的维持主系列,物质、能量、供给系列);以“儒学”为主的观念系统(系统的信息反馈关联机制);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系统(系统的控制中心);游牧生产方式系统(系统的新密码交集互补系列)。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延续时间达2000多年,就是因为这四个子系统竞争、协同而维持了它宏观上的稳定性和先进性。
    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性和有序状态不时遭到破坏,其破坏原因也来自于这四个子系统。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上述四个子系统的功能一旦恢复正常,相互协调,则整个封建社会巨系统的稳定性又得到保障。每一次大的自我调整,都使中国封建社会巨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了新的内蕴,并排除了自我调整以前的不适应成分。如此,则中国封建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活了个“高寿”,同时,也给我们后人遗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其“负”产品)。
    一、农业生产方式系统
    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相对固定的水利工程;固定的田亩;劳动者不能脱离田亩和水利设施;劳动者必须定居,定居在水利工程和所耕作田亩附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必须繁衍劳动力,尤其是男性劳动力;遵循季节变换规律。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典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果其农业生产方式运转正常,则封建社会就处于稳定状态。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如连年天灾、官府横征暴敛、兵役繁重、劳役不断等)迫使劳动者(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生产,以致脱离土地,食不果腹,则势必导致劳动者“揭竿而起”。农业生产方式系统的被破坏往往导致整个封建社会秩序大乱,皇朝不稳。例如,明末农民大起义就是因为农业生产方式系统遭到破坏而引起的。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大饥。陕北土地贫瘠,生产落后,当地农民当时只有两条出路,一是投为边兵,一是充当驿卒。其时,旱灾连年,颗粒无收,明政府又议裁驿卒,兵饷长期被克扣,县官催租苛急,草根树皮都被农民吃尽,只好吃山中的泥土和石块上的青苔。结果农民不能再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方式系统被破坏,农民生命无保,只有挺而走险,发动起义。起义军所到之处,据官僚地主梅之焕上书于洪承畴言:“从者如市,良民无不呼千岁,间呼万岁”。又说:“似此光景,抚之一宇似无望矣。”①秦末,农业生产方式系统同样遭到严重破坏。田租、口赋、徭役和兵役沉重地压在农民肩头。例如,秦始皇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大兴土木,修造规模宏大的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据文献记载,仅阿房宫,东西即达500步,南北50丈,上面可容1万人。唐代诗人杜牧作《阿房宫赋》,称之为:“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修造骊山陵共动用刑徒及奴隶70万人,再加上防备匈奴的30万人,戍守五岭的50万人,估计其时全国服劳役的不下200万人。当时秦国约有2000万人口,除去老弱病残及非劳动力外,总劳动力人数约在600万人以下,其中200万壮劳力脱离了农业生产。其时秦国农业生产方式系统惨遭破坏,运转失效的情况,文献多有记载。如,《汉书·严安传》:“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又,《汉书·食货志》:“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最终之结局是“人人思乱,四海鼎沸,草泽竟奋。”②秦国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系统的惨状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方式系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系统内部最基础最重要的子系统,一但这个子系统遭致严重破坏,不足以负担整个国家的经济重任之时,则势必要进行自我调整,即通过起义、造反、王朝更替、战乱等途径最后再次走入有序状态,即恢复农业生产方式系统的正常运行。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方式遭到严重破坏,农民不能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生存不保。农民起义的最终目的是恢复正常的农业生产方式,按照这个方式重新回归到土地上,重新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维持生存,安居乐业。同时,也为新的封建王朝奠立了农业生产方式这一至关重要的经济基础。纵观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2000多年,凡农民起义、王朝更替,莫不如是。农民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其时不可能创造出一种更高层次的生产方式(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农业生产方式就这样通过自我调整一次次地得以保存下来,封建社会也就随之延续不已,达2000多年之久。汉初组织军队复员、招抚流民、释放奴婢,都是为了充实农业生产方式系统内的劳动力。文帝、景帝实行无为政治,倡导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积极鼓励农民种地。农民重又回归到土地上,一旦条件有利于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方式系统又开始正常运转。
    农业生产方式的一个组成要素是地理条件。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也适宜于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方式的维持。一位美国史学家就此有一段很精彩的议论:
    “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与人类其它伟大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地中海将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和罗马连接在一起,印度洋使印度能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相互影响;然而,可与地中海或印度洋媲美的地理条件,中国却一点也不具备。相反,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因而,他们的文明更为连续不断,也更为独特--中国与欧亚其他伟大文明之间,有着较后者相互之间更为根本的差别。”③
    中国版图上,河流纵横,平原、盆地、高原、山地俱有,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多种多样。这些条件适于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丰富的物产和资源又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大系统内部的物质流通和“自我满足”、自我维持(生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