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田昌五《一位史学大师的得与失》载《中国史研究》1994 年第1期。 〔2〕〔3〕〔4〕〔6〕〔7〕〔9〕《奴隶制时代》1973年版第40、202、286、35、222、219页。 〔5〕《十批判书》、《沫若文集》15卷第52页。 〔8〕《郭沫若学刊》资料佚文1988年第3期。 〔10〕〔18〕《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新新书店1930年版第20、19页。 〔11〕〔12〕〔13〕〔14〕《甲申三百年祭》,《沫若文集》12卷第501、501、519、528页。 〔15〕“《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学术座谈会”,《光明日报》1994年3月14日。 〔16〕《中国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讨论集》第50页。 〔17〕《论中德文化书》《沫若文集》10卷第6页。 〔19〕〔23〕〔26〕《后记》《沫若文集》16卷第323、477、 495页。 〔20〕《论儒家的发生》,《沫若文集》12卷第296页。 〔21〕《秦楚之际的儒者》,《沫若文集》15卷第291页。 〔22〕《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沫若文集》10卷第16页。 〔24〕《墨子的思想》,《沫若文集》10卷第156页。 〔25〕《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57 页。 〔26〕《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沫若文集》15卷第19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