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甲骨学的七个课题(3)

举一个我谈过的实例(注: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5页。参看拙文《静方鼎考释》,《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7年。),宾组卜辞征伐虎方,涉及的地名有与(在举水)、曾等等;对照周昭王南征虎方时青铜器铭文地名,如夔(湖北秭归)、曾(随州)、炎(庸,竹山西南)、方(竹山东南)、邓(襄樊北)、鄂(鄂城)、汉(汉水)、唐(随州西北)、厉(随州北)、賨(四川东部)、相(湘,湖南湘水流域),知道所说虎方确可能是指崇拜白虎的巴人。
    商末黄组卜辞《殷虚书契后编》上10,16记伐“伯”。“”这一族氏的青铜尊,近年在汉阳纱帽山出土,读者可看《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上》所载图版。这是商朝势力及于长江中游的又一证据。
    拙作《走出疑古时代》有一段话,我想在这里重复一遍:“因为商代过于古远,后世地名相同或相似的又多,单纯互相比附,即使找到一串共同地名,终究是有些危险的。另外,甲骨文的地名也会有异地同名的,过去使用的联系方法颇有流弊。要真正确定甲骨文地名的方位,还有赖于寻找考古学的证据。”汉阳纱帽山的青铜尊,正是这样证实了卜辞地名的位置。
    第六,非王卜辞的研究:
    殷墟甲骨除大多数为王卜辞外,还有一些卜问主体不是王,从而称谓系统不以王为中心的非王卜辞,这是在50年代中提出来的。这个观点曾有学者批评反对(注:如李瑾《殷周考古论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5页。),但是从后来一系列发现看, 仍是可以采取的。
    商代晚期生活在首都殷的,有王,也有王室成员、朝廷官吏,以及其他有身分地位的人物。他们同样会进行占卜,有条件的也会有卜人服务,其某些甲骨可能刻上卜辞,这就是非王卜辞。
    非王卜辞卜问主体不是商王本人,并不意味作为其主体的人物与王没有关系。这种关系或许是相当亲密的,比方说是王的后妃、子女或近臣之类,他们所卜甲骨有时会和王的甲骨混杂在一起。YH127 坑在宾组王卜辞之外,又有“子组”、“午组”等等几种非王卜辞,就表明了这样的现象。
    由于非王卜辞被区别出来较晚,所以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王卜辞方面,没有深入分析非王卜辞的性质和内容。仔细考察互不相同的各种非王卜辞,使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社会的更多侧面。非王卜辞很多地方和常见的王卜辞不一样,甚至文字的写法、辞语的格式都富于变化,足以增进人们对当时文化面貌的认识。
    1991年,殷墟花园庄东地H3坑出土的大批甲骨,整版的不少,是非王卜辞的又一新例。简报指出,“此坑甲骨卜辞,和过去发现的‘子组’、‘午组’卜辞及一些字体特殊的早期卜辞,说明了……不但时王,而且王室达官、地位显赫的贵族,都可以独立地进行占卜活动”(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南地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6期。),这是完全正确的。
    花园庄东地H3甲骨尚在整理之中,已有发掘的学者作了很好的介绍和研究(注:刘一曼:《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的发现及主要收获》,《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版。)。这批卜辞中卜问主体为“子”,同YH127 坑“子组”卜辞的“子”不是一人。我认为,这和商朝微子、箕子,周朝刘子、单子等“子”一样,乃是一种尊称(注:李学勤:《花园庄东地卜辞的“子”》,《河南博物院落成暨河南省博物馆建馆70周年纪念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这些卜辞所体现的,乃是王朝大臣的生活状况。
    第七,西周甲骨的研究:
    1940年,学者何天行根据文献记载,曾推断周人应该有甲骨文(注:何天行:《甲骨文已现于古代说》、《陕西曾发现甲骨文之推测》,《学术》第1辑,1940年。)。第一片可确定的西周卜骨实物, 是1951年在陕西邠县发现的(注:陈梦家:《解放后甲骨的新资料和整理研究》。),没有文字。西周有字甲骨的首次出土,是1954年在山西洪洞坊堆村。此后,在陕西的长安、扶风、岐山,北京的昌平、房山,河北的邢台等若干地点,先后发现有西周甲骨文,于是西周甲骨的研究,构成了甲骨学的新分支。
    最重要的一批西周卜甲,出于岐山凤雏一处房屋基址两个灰坑。人们艳称的周原甲骨,主要是指这批卜甲而言。卜甲内有几片早到周文王时,可能系占文王受封西伯之事,其重要可想而知。不过这批材料虽有几套照片、摹本行世,有些因文字过于微小浅细,不够清晰。最近已摄有新的放大照片,并经学者再三观察勘校,不久就可提供大家研究。
    西周甲骨和商的甲骨不属一个卜法系统。尽管作为甲骨占卜有不少共通之处,其间区别还是非常显著,因此西周甲骨需要单独探讨,不能简单袭用商代甲骨研究的成说。同时,西周甲骨和有关文献,如《诗》《书》《周礼》等,自然比较接近,在互相参照中,研究又有着特殊便利的条件。例如岐山凤雏卜甲和邢台南小汪卜骨均有“曰”,字样,“”字见于《说文》,云“卜问也”,与“贞”字训解相同(注:《周易经传溯源》第143页。)。此字从不见于殷墟甲骨, 是周人甲骨特有的。
    今天我们关于西周甲骨的知识还很有限。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这种甲骨出现,那时西周甲骨研究,一定与殷墟甲骨研究在本世纪内的迅速发展一样,得到发扬光大。当前,我们应尽力对已有材料深入研讨,为未来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