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马迁史学思想中的变与常(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1:11:5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 刘家和 参加讨论
其二,上文中曾经说到,司马迁对于从尧、舜的禅让到汤、武的征诛,再到战国及秦的凭藉暴力夺取成功,是作为历史之变来说明的。那么,在这样的变里还有没有常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司马迁是怎么样处理这个问题的。他在《五帝本纪》中讲尧、舜、禹之间的禅让,那是直接以人心的向背来说明君主的政权的得失的。这一点非常清楚,不须赘述。司马迁写商汤和周武王的战胜并取代桀、纣,直接手段当然是战争。可是如果细读《殷本纪》和《周本纪》,那就会发现,夏桀与殷纣的势力都曾经远比商、周强大,商汤及周文王(西伯)曾经分别被桀、纣关进监狱。商汤与周文、武的由弱变强是靠了行善积德,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与诸侯支持的结果。[2](P93-95,P116-117 )在《秦楚之际月表序》里,他更明确地说:“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2](P759)。这就是说,汤、武都是首先依赖修行仁义取得民心, 然后才用武力夺取王位的。秦的情况又如何?司马迁已经说过“秦取天下多暴”,那么,其中也有人心向背在起作用吗?据《商君列传》记,商鞅变法之初,秦民多有以为不便者,可是太子犯了法,其师傅也受了刑罚,所以法令被遵守了。“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2](P2231)原来商鞅变法也有其得人心的一方面。《秦始皇本纪》又引贾谊的话说:“秦并海内,兼诸侯,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功定威,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2](P283)这说明, 在战国时期,各国君主都在争城夺地,不惜残民以逞;秦虽多暴,但还有其法治与公平的一面,比较能得民心。秦得天下后本来是有可能长治久安的,可是秦始皇与二世仍旧实行暴政,这样就丧失了民心,从而招致了速亡。归根到底,还是人心的向背在秦的兴亡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样,人心向背就作为一个政权兴亡的恒常因素,在从尧、舜到商、周以至于秦之统一的长期变化过程中一直都起了作用。所以,在这种变里是有常的,而且常正是以不断变化的形式起了作用。 |
- 上一篇:中国古史中的年代问题
- 下一篇:史学需要理论和实证研究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