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时代来临的今天,社会的发展、科学研究的进步等日益取决于对信息资源的及时获取和利用。谁能在较广的空间和较短的时间范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和资源,成功就在谁的身边。我国史学要想在新世纪里获得更大的成绩,进一步走向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此。而因特网,这一现代化的信息海洋,为我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窗口、一片新天地。如何开发、利用和获取网上史学信息资源,已是摆在我国史学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 因特网的历史与现状 因特网,英文称Internet,它是按照规定的网络协议控制,通过电缆、光纤、卫星等通讯技术手段,把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所组成的一个松散结合的全球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互联网络起源于本世纪60年代末。1969年,美国国防部为保证在核战争爆发后,仍能成功地保持通讯联络系统,遂建立了军事实验网络。当时,这一网络里只有4台计算机互联, 却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计算机网络。后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航空航天局、能源部等,纷纷建立了各自的专用网。进入80年代后,这些独立的网络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网络为主干,进行互相连接,形成了现今因特网的雏形。与此同时,西欧等发达国家也纷纷筹建不同规模的计算机网络,并和美国实现了连接,形成了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这一时期的因特网,为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了先进的通讯环境,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远方的巨型计算机资源,远程检索各大学的图书馆数据库,传送各种文件和计算机软件;而且还使用网络所提供的电子邮件、公告牌等先进的通讯功能,进行学术交流,甚至不同国家的科学家还通过网络实现科研合作,使科研项目得以同步实施,从而大大促进了科研和教育的发展。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原来只为科研、教育和政府部门服务的因特网,开始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各种商业机构、金融机构、产业部门等纷纷加入网络。它们不仅利用网络传递和获取信息,而且凭借这个舞台,开创了许多全新的经营方式,开展遍及全球的商业活动,实现了因特网的第二次飞跃。 我国政府对此也给予了高度重视。1994年12月10日,国务院批复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正式启动“三金工程”,其中“金桥工程”(国家公用信息网工程)就是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而由国家教委牵头组建的“金智工程”,则是以文献资源共享为目的的“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这一网络现已和因特网实现了连接,并计划到本世纪末建立起文献信息资源子网,连接“211工程”所有院校, 与国内和国际主要文献信息系统广泛联网,形成中国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文献保障体系。1996年,邮电部又推出“中国网”(CHINANET)网络服务项目,使中国大众都能享用因特网提供的所有服务。 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当无线电广播在全球拥有5000万听众时,已用了38年时间;而因特网仅几年时间,上网用户就远远超过5000万。如今,因特网已覆盖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连接着近亿台计算机。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获悉,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也突破了百万大关,上网机数有51.8万台(注:《中国教育报》1998年6月28日,第3版。)。信息化使世界缩小为一个地球村,而因特网又使地球村共用一张网。在网上,只要鼠标一点,就可进入一个以光速传递的信息网络世界。人们一旦进入这个空间,就等于跨进了全球最大的图书馆、最大的博览会、最大的购物中心、最大的广告系统、最大的学校、最大的娱乐中心……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基于因特网的信息查询与管理系统也日益完美。起初,网上的信息导航系统功能单一,使用不便。自1992年以来,一种称为WWW的网上信息管理系统出现, 并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网上服务方式和工具。WWW是World Wide Web的简称,也简称为W3或Web,中文称之为“万维网”或“环球网”。万维网采用超文本及超媒体技术,使用统一资源定位器,将因特网上的文本、图像、图形、声音等各种信息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集合,并通过浏览器,提供了统一的交互式访问平台,使网上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成为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以下提到的网上信息,均是在万维网上实现的。 二 网上史学信息资源概览 尽管历史学本身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使其在技术和方法上的更新十分困难,但这股不可阻拦的上网风潮,也使各国史学界或急或缓地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因此,因特网上也拥有了数量可观的史学信息和资源。下表是通过“雅虎”(Yahoo)这一网络搜索工具, 以关键词为搜索目标,按照逻辑与的搜索方式,所得到的网上史学资源总量和部分国家的网上史学资源总量(注:上网时间:1999年4月9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