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和官吏设置等方面,都把平均赋役作为考虑问题的基本出 发点,以此为立国之本。《周礼》中记载周代有“均人”的官职。后人注释《周礼》有 这样的论述:“释曰:此官主均平土地之征,经界之守,均地利而入九职,均人力牛马 车辇公役之征,原曰遗人。均人之设,亦为国至要之务也。遗人不设,则国无委积,道 路不通,宾客无馆,凶荒不备,行旅何能出于其途哉?均人不设,则赋税不均,经界不 正,地职不明,而力役公上者亦不均矣。三征不均,则欺诈幸免之俗兴,而奸邪悖乱之 徒起矣。天下不平乃由于此。故六乡必设遗人、均人,六遂必设委人、土均,盖以民务 莫要于此。”(注: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卷四,四库全书本。)按照这种说法,“ 均人不设,则赋税不均”,“天下不平乃由于此”起矣。所以,“均人”的设立,就是 因为平均赋税对于国家大政有其特殊的意义,用论者的话说,就是“亦为国至要之务也 ”。 明人王志长也从均平、主要是均平赋役的角度分析周代官吏的设置问题。他在《周礼 注疏删翼》中说:“王氏曰:按治天下之道,唯取其均平而已。冢宰均四海,司马平邦 国,而地官特设均人、土均二职者能,均平必自土地人民始也。葢因地以令赋,地有肥硗,而赋由之轻重然。地气有时而衰旺,则田赋不可以不均,因家以起役,家有上中 下,而役由之多寡然。户口有时而损益,则力政不可以不均。诸侯之国各有所出,以为 岁之常贡,此地贡也。宝藏有兴衰,侯国有因革,故地贡不可以不均。九职之民,各有 所业,此地职也。民有所移,业有所更,故地职不可以不均。山川险易道里远近,大而 司马均诸侯之守,小而掌固颁士庶子人民之守,地守之谓也。事变不齐,若昔治而今乱 ,昔险而今夷,故地守不可以不均,此司徒所以有均平之政也。然此特均之常耳。至于 司空,度地居民,使地周民居而无旷土,民尽地利而无游民,必有待于移民,以实其空 ,此则司空之事,而宗伯所掌之礼,是之谓大均,非用大众不能,盖必合六官而后可也 。”(注:明王志长《周礼注疏删翼》卷十,四库全书本。)按照这样的阐释,从冢宰到 司马、司徒、司空,以至于地官中的均人和土均,设置它们的目的都在于平均。而平均 的体现,则主要是在平均赋役的问题上。 最后,作为政治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地方官职责的规范上。任何一 种政治文化,都是要通过官吏的政治实践来体现的。平均赋役,作为政治文化的一种制 度性的或政策性的文化载体,也要通过各级官吏的政治实践来实现。根据中国古代社会 的政治结构特点,平均赋役这个直接关系普通百姓的政治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所谓的 父母官即地方官来实施的。西汉宣帝就曾说过:“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 者,政平讼理也。与共此者,其唯二千石乎!”(注:《后汉书·百官志》注引《汉仪》 文,中华书局1965年。)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谕来朝守令曰:“朕设置百官,各司厥职, 以分理庶务。惟郡守县令为牧民之官,凡赋敛、徭役、诉讼,皆先由县次,方至府。若 县令贤明,则赋敛平,徭役均,诉讼简,一县之事既治,则府可以无忧矣。苟县官贪虐 以毒民,或怠荒以废事,民间利病,尸坐不闻,不惟民受其殃,府亦受其弊矣。为府官 者知其弊,能绳其奸贪,去其阘茸,请更贤者而任之,则上下皆安矣。”(注:《钦定执中成宪》卷四,四库全书本。)宋代吕惠卿在《县法序》中也明确地讲过:“天下之民,事皆领于县,则奉朝廷之法令,而使辞讼简,刑狱平,会计当,赋役均,给纳时,水旱有备,盗贼不作,衣食滋殖,风俗敦厚,必自县始然。”(注:宋吕祖谦编《宋文鉴》卷九十,四库全书本。)几乎所有的帝王、政治家都明白这个道理,牧民之官是政平讼理、赋役均平、培育和谐社会秩序以平治天下的主要承担者。所以,历代政府都对地方官在平均赋役方面的职责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作为对他们进行考课的主要方面。 将是否均平赋役作为考核地方官的主要标准,说明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特点,即以 “均平”治天下的文化理念特别鲜明突出。政府需要通过赋役租税征收摊派方面的均平 和公平来赢得人心,稳定社会,巩固政权;因此,“平均赋役”成为“治国平天下”文 化理念贯彻实施的主要载体。唐诗“想取烝黎泰,无过赋敛均”(注:唐李频《黎岳集》,四库全书本。),是这种政治文化的极好注脚。 二 “平均赋役”的思想文化内涵 “平均赋役”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文化的载体,而且也是一种思想文化的表征。关于思 想文化,这些年学术界很是流行。但是,何谓思想文化,却是用之者多,思之者少,很 少有人去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不特为研究这一问题,但也要有个简单的说法,也好来展 开自己的命题。笔者以为,思想文化研究,就是要从思想中发现文化。思想可以是一种 观点,一种学说,一个体系,一个观念的系统,但要说到思想文化,则不应该停留在这 里,将之与思想本身无法区分;而应该在这种观点、学说和观念的体系中发现产生它的 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等。从事这样的研究,才可谓是遵循了思 想文化史的轨迹。于是,我们在这一部分,要讨论的便是,从历史上人们关于“平均赋 役”的政策、见解、思想中,分析其文化内涵,从中抽出属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东西。 平均赋役所以能够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实践,主要的还是在赋役问题上,体现着 基本的社会公正和公平问题。而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极为重要。中国文化是 崇尚公平和公正的文化,公平原则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而赋役租税的征收,又关系 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如果在这个问题失去公平和公正,统治者则就可能完全地失去民 心,社会就可能失去秩序而陷入纷争,传统的治世理想就可能真正地变成空想。于是我 们看到,在古代平均赋役的制度、政策或思想中,实际上是由一种崇尚均平的文化心理 所支配的。 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对均赋役的分析或建议,应该说是有不同的认识角度,但总起来 看,大都是从均平理念出发的。 首先,政治家们从均平理念出发,深深认识到,破坏或违背了均平的原则,社会将出 现纷争或混乱以至动荡。因此,版籍不明,赋役不均,是社会纷争的基本原因,是社会 不稳定的祸根。宋杜范《便民五事奏札》中说:“所谓两县版籍之不明,而经界所当修 复者,盖为州县莫先于明版籍。版籍明则赋役均,赋役均则刑法省,此实上下公私之所 同利也。本府所管南陵、泾川两邑,人物繁伙,财赋浩穰,最号壮县。曩自遭洪水郁攸 之变,百年版籍一旦散失殆尽,为令者不能即时修复,因循以至于今,于是若催科,若 ,悉受成于奸胥之手,而公与私交病矣。何者?贵家豪户所管常赋,重赂乡胥,差役或 指为坍江逃阁,或诡寄外县名籍,虽田连阡陌,输税既少,役且不及;村疃小民,仅有 田园不能赂吏,则额外横敛,重催日纳,又为上户承当重役。每一遇役次,则讼牒纷然 。”(注:宋杜范《清献集》卷八,四库全书本。)因此,赋役征收或摊派,必须贯彻均 平公正的原则;否则,在赋役赋税的问题上失去均平或公正,则讼牒纷然,社会嚣乱, 出现大的动荡。宋人林希逸《送泳宰安溪》诗中云:“好为君王去字人,乃翁知汝耐清 贫。求民疾痛当如子,有道弦歌是悦亲。月觧前期须趣办,日生公事怕因循。扫除诗癖祗勤政,最急无如赋役均。”(注: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藁续集》卷四,四库全书本。)好友到安溪赴任,诗人对之寄托了莫大的希望,不厌其烦地交待了忍耐清贫、惜民如子、催办月解、公事无敢懈怠因循等等,而最重要的嘱托放在最后,即希望好友牢牢记住“最急无如赋役均”。可见,均平赋役,是为官理政的头等大事。只有贯彻均平公正的原则,才可能造福一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