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东 王占斌:历史文化为当地发展提供深厚底蕴广西灵山县旅游文化资源考略(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8:11:26 中国民族报 孟凡东 王占斌 参加讨论
三、古今文脉 (一)南岭文化——壮汉文化的交融 灵山地处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居之所,现今仍是多民族群众共生共荣之地。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全县共有壮、汉、瑶、苗、布依、侗等18个民族,汉族和壮族为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93%,其中壮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5%。千百年来,各民族同胞在灵山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共同发展、互帮互助、携手共进,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一个缩影。邓塘村地处钦江与西江支流之间分水岭的北部湾源头,是灵山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中壮族人口占到全村人口的94%。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汉、壮民族间结成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情谊,也积淀了浓郁而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如前文所述的壮族“闹歌堂”、在当地有几百年历史的烟墩大鼓文化以及当地流传的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等。 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邓塘村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目标,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工作相结合。近年来,在全村各族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邓塘村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多次荣获各级表彰。2013年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4年荣获国务院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7年荣获第二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壮乡欢歌喜同庆,民族之家乐融融”,一首首真诚、朴实的山歌诉说着邓塘村的美好生活。 (二)古宅大院——三大堂院 灵山人向来安土重迁,现如今在灵山还留有许多堂院遗存,依稀可见其昔日的辉煌。其中,太平镇连科坪仇氏荣封第古宅、六加村委大麓口自然村梁氏古宅、大芦村劳氏古宅群落等最为知名。 荣封第的主人为仇氏,清道光年间,被朝廷授予武德骑尉封典的仇诲忠买下连科坪,开始建设荣封第,历时20年建成。荣封第古宅原有房屋108间,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主体五进深“三排九”结构(每进由正座、小院、外廊构成,横排9间)。而今基本保持原貌的屋舍尚有70多间。荣封第的建筑风格属岭南汉民居所特有,先是纵深增加院落,再横向扩展,用高大的墙垣包绕以对外隔绝。头进院正中为祖厅,以此为中轴线贯通二、三、四座厅堂。二进院正中为女厅。三厅三开间是会客场所。这些厅堂两侧各有一个回廊通绕的四合院,是家庭成员的住所及其附属屋舍,尊卑有序,自有天地。灵山仇氏以儒名家、科举兴族,历来重视教育。荣封第古宅现存有9块清代匾额,其中既有仇氏族人自题的,也有友人的贺赠匾以及朝廷赐予的封诰匾等。古宅中还珍藏有《灵山仇氏族谱》四大卷,为人们研究地方历史、社会、经济、人口、人文、伦理以及风土民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 六加村委大麓口自然村的梁氏古宅建于清朝年间。当时的主人梁万里任四品武官,宅中有镬耳楼、练武场等,整个宅院分头、二、三座建成,院中壁画雕刻至今仍清晰可见,练武石、栓马石保存完好。 大芦村的劳氏古宅共有9个群落、15个大型宅院,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到清朝道光六年(1546-1826年)间逐步建成。这些古宅都根据地形傍山而建,附形造势。各居民点以几个人工湖相分隔,彼此错落,又可守望相助。每个院落都构成一个整体,主次分明,精雅的屋宇紧密呼应,处处显出历史韵味和风骨。劳氏古宅中存有大量的楹联,独特的楹联文化寄托着居住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他们自我勉励、传承家风的重要工具。 这些古宅大院,既是浓缩了的历史,又折射出传统民居的人文精华,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历史上当地经济和文化相辅相承、相得益彰、连结共荣的景象。 (三)湾区腹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要道 灵山县自古以来就是岭南商路上的重要一环。灵山县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桂南钦州湾畔、钦江上游,是泛北部湾经济区次中心。紧靠南宁、北海,交通条件便利,距南宁市、钦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玉林市、贵港市均为100多公里,与六市形成了1个半小时经济圈。党的十八大以来,灵山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风险与挑战,加快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同时,依靠身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钦州的便利,灵山充分发挥区位、环境、政策的叠加优势,积极把握历史机遇,将自身建设与钦州对外开放有机融合,努力将灵山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一颗闪耀的明珠。 【作者单位: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基地。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课题(17M03JK203);中央民族大学“十九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项目(课题号:2018SHJD38)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