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论唯物史观及其历史命运(2)


    蒋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归纳了六条“唯物史观的理论核心及其最基本原理”,并指出由 于史学界过去对其中两条(注:有关五种社会经济形态普遍性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亦承认杰出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的“局限与不足”进行过深入分析,因此他仅分析 另外四条最基本原理的“严重缺陷”,其中包括:1.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2.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其基本规律表现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 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4.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注:见蒋大椿:《当代 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第7页。)
    笔者认为,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或最基本原理只有一条而非六条,也就是蒋先生所理 解的第二条,其他五条都是第二条衍生出来的内层和外层理论,尽管也可称它们为基本 理论。简言之,唯物史观包含着一个核心理论,即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 生产力”所制约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在这一内核周围,又有一系列支援性理论,如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理论,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理论,历史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理论,阶级、阶 级斗争和政党的理论等。在这些理论之下,还依附着众多的外层理论,比如在社会经济 形态演进的理论体系之下,还有《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运动的理 论,商品、价值、剩余价值、市场经济的理论等,这还不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马 克思主义者或非马克思主义者对原创的唯物史观的理论诠释。而实际上,这些诠释也附 着在了唯物史观的外壳之上。如列宁的、普列汉诺夫的、斯大林的、毛泽东的、卢卡奇 等的思想理论。
    所以,我们评析唯物史观的核心原理,必须完全放弃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的各种解释 ,到唯物史观创立者的论述中去寻找,这就如同历史学研究必须依赖一手史料(当事人 和目击者的人证、书证、物证)是一个道理。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众多的著述中(注: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 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序言》、《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作品中 都有过相关陈述。),或简单或详细地阐释过这一新的历史观,相对比较系统的论述最 早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但定理式的、最完整的陈述则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一文表达出来的,这是包括西方学者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普遍共识。此外 ,恩格斯曾有过指示性的说明,认为他的《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 古典哲学的终结》两部书“……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9页。)其中《反杜林论》一书实际上是恩格 斯和马克思两人思想的结晶,因为马克思参与了其中一章的写作,并听读过全书。
    由于这些著述的篇幅都比较大,核心原理往往同相当广泛的论证结合在一起,有时会 使读者难以把握要领,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那些出自马克思恩格斯手笔的相关小文章。 那里边倒是常常包含着淹没在长篇大论中的作者最精华的思想,比如对唯物史观的高度 概括。实际上没有哪个文本解读者比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更能准确地把握他们历史观的精 髓了。
    在这方面,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一文应该属于最值得重 视的一篇作品,这是因为民间葬礼仪式短暂,现场发表的纪念演说必须言简意赅,必须 对逝者生平业绩加以高度概括。为马克思做这种盖棺论定工作的最适当人选当然非恩格 斯莫属。讲话虽短,却极其精彩,总结了马克思的历史功绩及他的为人。就功绩而言, 恩格斯归纳出两大贡献,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 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 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 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 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74页。)
    在两大贡献中,唯物史观是对人类历史最一般规律的发现,属于宏观认识,放在前面 ;剩余价值论是对特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秘密的揭示,属于微观认识,排在后 面。在恩格斯眼里,显然前者的价值要大于后者,因此他特别对前者的基本内涵做了解 释性说明,而对剩余价值论则仅仅提了一下它的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提到“直接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具有决定作用这一点, 可以用来辨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表述的核心原理的位置,也就是“社会的 物质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在这个核心原理之后,依次是其他对应关系,如生产关系要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后 才有总的结论: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我们 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 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页。)
    恩格斯在晚年《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的信中,再次就唯物史观的核心 原理做了高度概括,他说: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无论马克思或我都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 477页。文中的黑体字是原有的。)
    也是在这封信中,恩格斯请布洛赫根据马克思原著而不是二手材料来“研究这个理论 ”,他特别提示布洛赫说“马克思所写的文章,没有一篇不是由这个理论起了作用的”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9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