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夏鼐先生的学术思想

异日发明光大我国之学术者,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
    --夏鼐手记(引王国维语自勉)
    夏鼐先生是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也是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学者(注:夏鼐先生是本人 最为景仰的考古学者,为了行文的简洁,以下均直称“夏鼐”,其他诸位考古学界的先 生,除本文第一次提及时称“先生”以外,均直称其名,夏鼐在给罗宗真教授的信中曾 经说过,学术论文不是衙门公文,不必冠以职称等头衔,见罗宗真。夏鼐先生的一封书 信--纪念夏鼐先生逝世十周年。中国文物报,1995-06-18(3)。)。本文试图对夏鼐的求 学生涯、学术贡献与治学方法作一番探讨。我的想法,就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言:“一定 要学他们的治学方法,并不要模仿他们的咳嗽的声音,这样去走自己的路。”(注:杨 泓。引导我走上考古研究道路的三位老师。文物天地,1986,(5):2~5.)
    一、夏鼐的求学生涯
    夏鼐先生字作铭,浙江省温州市人,1910年2月7日出身于一个经营丝绸的商人家庭。 少年时先后就读于有名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附属小学和初中部。高中转至 上海私立光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1930年夏,夏鼐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次年转入清 华大学历史系。
    1934年,夏鼐从清华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他以清华大学“历年之冠”的优 异成绩考取了公费赴美留学的奖学金(庚款)(注:当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梅月涵)先 生给夏鼐的回信中曾说:“你去考试成绩为历年之冠”,见徐贤修。悼念旷世的考古历 史学家夏鼐。台湾:传记文学,1986,49(4)。)。按照当时校方的规定,出国以前必须进 行一年的田野考古发掘实习。夏鼐在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先生(189 6~1979年)的安排下,参加了河南安阳西北岗商代王墓群的发掘。工作是在梁启超次子 、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博士(1904年~1954年)的主持下进行的,夏鼐的任务主要是清理 小型墓葬。对田野考古一无所知的夏鼐很快就进入角色,他敏锐的领悟力当时就给梁思 永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4年9月,夏鼐抵达伦敦大学(注:本文关于夏鼐留学英伦的材料多引自EDWARD FIELD,WANG TAO.Xia Nai:the London connection.Orientions.1997,28(6)。译文见 拙著(笔名:书玉)。夏鼐先生的英伦之缘。文物天地,1998,(6):6~10.)。他先是在科 特奥德艺术研究所学习,指导老师为著名考古学家叶慈教授(Percebal·Yetts,1878年 ~1957年),叶慈当时在该研究所讲授中国美术与考古课程。一年后,夏鼐转入埃及学 系,攻读埃及考古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该系曾培养过许多学术大家,现代日本考古学 的奠基人滨田耕作(1881年~1938年)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与夏鼐一起在伦敦大学学习考 古的,还有另一位中国学生,她就是后来担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的曾昭燏。
    夏鼐的指导老师是秉承了埃及学系优良学风的格兰威尔教授(Stephen·Glanville,18 90年~1977年)。1936年,夏鼐被指派到著名考古学家惠勒教授(Mortimer Wheeler,18 90年~1977年)的手下,参加英格兰坦彻斯特地区梅登堡(Maiden Castle)遗址的发掘, 这也是他首次在国外参加的田野考古发掘。惠勒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方法:先用 探沟试掘,然后进行网格式的布方,以探方为单位进行发掘,通过保留的探方壁和关键 柱来显示地层堆积状况。这次田野实习对夏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后来将这一套方法 带回到中国,直到今天,这套方法在中国仍被广泛地应用。
    1937年至1939年,夏鼐先后参加了埃及艾尔曼特遗址和巴勒斯坦杜韦尔遗址的考古发 掘,并发表了有关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学术论文。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夏鼐颇得校方 的赏识,他是该校第一个获得玛利奖学金的学生。夏鼐的表现,可以从1938年6月30日 格兰威尔教授写给学院院长的一封封看得出来:
    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对埃及学还一无所知。但他以 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这一学科的各个领域,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所必须具备的古代埃及语 知识,这与他很快就适应了考古学是一样的。……从他在埃及和巴勒斯坦的考古经历来 看,我有足够的证据相信他对不同类型的遗址的发掘技能都融会贯通、一点即通。我坚 信,一旦他回到中国,他就会成为蜚声考古学界的学者。……我认为,他是一个出色的 、勤奋的和值得信赖的学生。
    1941年,夏鼐获得伦敦大学埃及学博士学位(因二战的影响,学位证书1946年补授);1 941年,夏鼐在埃及开罗博物馆工作一年以后,辗转归国,成为“中国受过最为优秀训 练的考古学者”。
    1941~1949年,夏鼐先后供职于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参加了四川彭山豆芽房、寨子山汉代崖墓的发掘,后来又随西北科学考察团参加了甘肃 敦煌、武威、兰州以及青海等地古代遗址和墓葬的调查发掘。1948年,夏鼐晋升为历史 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年青的夏鼐侧身于傅斯年、李济、梁思永、高去寻等知名学者中, 他的学识与才华日益显露出来。1947年,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出国考察,受命代 行所务的竟是年仅37岁的夏鼐。
    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台湾,夏鼐没有随所去台湾,而是退居故 乡温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