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文摘】高向东 王新贤: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变动研究基于1953—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2)


    四、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胡焕庸在分析中国人口分布差异时指出,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三个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本文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条件三个大方向出发,选取了高程、干湿分区、地形地貌、人均GDP、从业人员、流动人口占比、工业化水平、城镇化率、民族多样性指数9个指标,来分析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条件三大类因素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影响。总体来看,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对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强,而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则相对较弱,这与中国人口的总体情况存在一些差异,体现了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殊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对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相对影响趋于降低,而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程度则在增强,这与现有的研究结果相符合。具体来看,自然环境是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历史因素奠定了我国民族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是影响当前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相对影响呈上升趋势。从已有研究来看,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人口的空间再分布。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因素对少数民族人口的吸引力将不断增强,在民族人口空间格局变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各区域来看,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因素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影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梯度效应。
    五、主要研究发现
    本文主要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香农-威纳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西多东少”的梯度分布特征显著,1953—2010年间各区域少数民族人口差异化发展,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增幅最为明显,推动着民族人口空间构成地带格局从西、中、东梯度格局向西、东、中梯度格局的转变。
    (2)当前少数民族人口仍高度集中分布在传统区域,但集中程度趋于下降,朝着其他区域扩散,改革开放后向全国迁移扩散的态势愈发显著,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已成为少数民族人口的重要集聚地。
    (3)各地民族多样性持续发展,少数民族人口形成多个民族多样性中心和次级民族多样性中心,随着时间推移,藏彝、南岭和河西三大民族走廊的地理脉络也愈发清晰。少数民族人口在云南、贵州、广西、鄂湘渝三省市交汇处、新疆东北、四川中西部、藏南地区、青海东北和甘肃西南地区形成了多个民族多样性中心;在新疆南部、宁夏、内蒙古、东北三省、东南沿海地区、海南西南、中原地区、京津冀地区等地形成多个次级民族多样性中心。藏彝、南岭和河西三大民族走廊在空间上具有较为清晰的轮廓,随着时间推移其地理脉络也愈发清晰。
    (4)从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来看,自然环境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约束作用不容忽视,历史因素奠定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社会经济因素对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各大类要素对各区域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有着不同的影响力度,并表现出明显的梯度效应。自然环境中的干湿因素在中西部地区影响要大于东部地区,地形地貌在东、中部地区的影响力度要高于西部地区。历史因素在各个区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在中部地区影响力度最大;东、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更多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且其影响呈现较为明显的增强趋势。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影响力度将趋于增强,而自然环境的影响力度或将减弱,但其约束作用仍将保持。
    (摘编自《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变动研究--基于1953—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马爽/摘编)
    (作者简介:高向东,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教授;王新贤,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