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星:媒体融合视域下的民族出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4:11:51 中国民族报 姚启星 参加讨论
民族出版,即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题材读物出版,是我国出版事业和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宣传中央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打牢教育根基、增强文化自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必然,民族出版业如何实现出版理念、出版物内容、出版经营模式以及人才和管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每一位出版管理者和编辑业务人员认真思索并合力推动。 一、坚持正确导向 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出版行业的社会职责和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文化传播和文化成果的积累上。因此,出版行业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以弘扬先进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打造精品力作、传播主流价值为己任。民族出版从业者尤其要强化这个意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编辑业务人员,都要抱着积极的心态,以策划出版更多符合时代特点、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作品为使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只要是好的作品就一定会有市场。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多样,其中,民族出版物对其传播和保留都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出版要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为民族工作服务,要致力于出版精品,为国家、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 二、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出版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以民族出版社为例,60多年来,民族出版社用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汉等多种文字编辑出版了马列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著作、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文献、法律法规等,出版了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理论读物以及大量涉及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化遗产等领域的各类读物,建成了以图书出版为主,以期刊、音像、电子读物为辅的综合出版体系,年出版图书(含音像制品)品种约1000种。近两年完成的重大翻译出版项目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从严治党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17》等反响良好。应该说,明确的发展定位和合理的人员结构为民族出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在媒体融合的新环境下,民族出版要再续辉煌、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 战略关乎全局和长远发展。民族出版管理者要具备战略眼光,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这就要求民族出版管理者要善于学习,不仅要精通出版业务,还要有敢为人先的胆略和勇气。目前,许多民族出版单位拥有较好的内容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出版产品,广大民族地区也有着丰富的出版资源。民族出版业应下大力气做好布局,认真梳理自己的版权资源和内容资源,要转变观念,结合新媒体重新定位角色,做民族知识服务的先行者。有了坚实的内容,也就有了寻求跨界合作的底气和筹码。 三、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出版业以知识经济为特征,行业内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从业人员素质的竞争。民族出版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其中,团队建设至关重要。在出版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真正欠缺的不是资金,而是编辑的创意和想法。一名合格的出版专业人才要具备综合性的素养,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扎实的编辑功底;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充分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行业趋势,甚至要掌握一部分新兴技术。有了功底才能有眼光,才能策划出有价值的产品并加以运作。出版业实现转型发展要跟上互联网时代的节奏。编辑不仅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掌控信息,也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内容制作上,民族出版业要持之以恒地出版精品力作,赋予旧产品以新的形式。近年来,民族出版社在媒体融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推出了《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电子出版物)、《福乐智慧》(图书配光盘·诵读版)、《中国濒危语言有声语档之撒都民间故事数位典藏》(图书配光盘)等产品,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后还将涉足更多民族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和经典之作的融合出版。但在新技术运用和新媒体平台需求把握等方面,民族出版社尚缺乏有效途径,需要进一步加以探索。 媒体融合时代,我们必须从技术研发、平台搭建、编辑转型等方面去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融合发展,打造拥有强大生命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新型民族出版业。 【作者单位:民族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