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张舜徽先生历史文献学成就述要(3)

所谓融贯诸子百家,是指对周秦诸子加以研究,“找出他们对某一问题的共同认识, 由此考明问题的实质以及对当时和后世所起的作用。”[5](P357)对于两汉以后的子书 、文集、笔记,区别其高下浅深,“假如我们能就历代文集中甄录出许多有价值的政治 论文,都为一集,何尝不可继《明经世文编》、《清经世文编》之后,编出《宋经世文 编》、《唐经世文编》、《先唐经世文编》呢?”对明清文集,“假如我们能分类辑录 ,也可编出一些专门性的《丛钞》,如前人所辑《经义丛钞》之类,这自然是极有意义 的工作。”[5](P359-360)此外,对诸种笔记,也要有所甄别,凡是“朴学功深,富有 价值的,自当进行综合整理。”[5](P361)
    除了专著,张先生晚年有若干篇文章,都对80年代初兴盛起来的古籍整理工作提出了 通达的见解,其中有不少富有启发性的建议。这也属于他建构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具体工 作。他的最基本的主张,是强调整理古籍不单是标点注释校勘,而应该包括研究成果、 总结性论著,整理古籍的方法与门径应包括论著、编述、注释、钞纂四个方面。[3](P1 32-134)一句话,古籍整理与研究必须结合起来,以使整理工作达到更高的水平。
    80年代初期,张先生还选编过一部《文献学论著辑要》,旁搜博求古人近人文献学专 论凡120目。其自序中指出:“整理文献,必先于群经传注之得失,诸史记载之异同, 子集之支分派别,辨其原流,明其体统,然后能识古书之真伪,审版本之先后;旁及校 勘、目录、辑佚、避讳诸端,皆当洞达其理,庶几有着力处。若于此类全无所知,遽谈 古籍整理,将见其昏昏冥冥,不解何从下手也。”[6](P1)《辑要》之作,在一定程度 上解决了古籍整理工作者“何从下手”的困难。
    倾数十年心血 撰作文献研究名篇
    张舜徽先生不仅长期探讨文献学理论,而且身体力行,实践自己的文献学观点,在整 理研究历史文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学术界贡献了若干文献研究的佳作。大体说来, 偏重于对文献本身加以整理研究者有以下几个类别。
    一、通释类
    在目录类著作中,《汉书·艺文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张 先生对二书皆作了逐句笺释工作。于前者为《通释》,于后者为《提要叙讲疏》。
    《汉书艺文志通释》是在早年《释例》的基础上写成的。张先生自少爱读《汉书·艺 文志》,常置案头,时加笺记,欲疏证全书。至晚年重温是书,复有笺记,于是加以整 理,成《通释》一书。这是一部“循文通释”的疏证之作,“凡前人之说有可取者,悉 甄采之,句读之有误者正之,史证之偶疏者补之,亦间附论说以评断之。”[7](P1)如 《六艺略》一开头,就对通常的标点“《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提出异议 ,认为“此应读‘《易》’字自为句,乃冒起下文之辞。”做了一番论证后,又推寻“ 经”的本义,认为“经者纲领之谓,原非尊称。大抵古代纲领性文字,皆可名之为经。 ”[7](P10)随之又解说“经十二篇”的篇名与内容、汉代《易》学的传授情况、“施、 孟、梁丘三家”的盛衰。这种立足于史实而有见识的疏证,与一般的文字疏通不可同日 而语,对读者掌握学术的变迁大有裨益。
    《四库提要叙讲疏》是在课堂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其自序称:“往余为大学文科讲 授‘国学概论’,即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叙》四十八篇为教本。昔张之洞《輏轩语》教学者曰:‘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余则以为 此四十八篇者,又门径中之门径也。苟能熟习而详绎之,则于群经传注之流别,诸史体 例之异同,子集之支分派衍,释道之演变原委,悉了然于心,于是博治载籍,自不迷于 趣向矣。因与及门讲论而疏通证明之。首取《提要》本书以相申发,次采史传及前人旧 说藉资说明,末乃附以愚虑所及而讨论之……迨讲毕,始自录所言,述为《讲疏》。” [8](P1643)《讲疏》不是一般的文字注释,而以发表见解为主。如《提要》首句:“经 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讲疏》云:“此昔人尊 经崇孔子之说也。自司马迁以来,儒者莫不言孔子删《诗》、《书》,定《礼》、《乐 》。然无征于《论语》,复不见于孟、荀,秦火以前,无此说也。《论语》为孔门所记 ,于其师一言一行,乃至饮食衣服之微,喜乐哀戚之感,无所不记。使果有删定之弘业 ,何其弟子无一语及之?史迁尝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 ,然《管子》中已云‘泽其四经’,可知以《诗》、《书》、《礼》、《乐》为教者, 不自孔子始。此四经者,皆旧典也。孔子特取旧典为及门讲习之,所谓‘述而不作’也 。善夫龚自珍之言曰:‘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仲尼曷尝率弟子 使笔其言以自制一经哉?’必具此识,而后可以不为俗说所惑。盖自汉世罢黜百家,独 崇儒术,言及六籍,必推尊孔子所删定,此犹言易卦者,必托名于伏羲;言本草者,必 托名于神农;言医经者,必托名于黄帝;言礼制者,必托名于周公;莫不高远其所从来 ,以自取重于世,后先相师,如出一辙,学者可明辨之。”[8](P1648-1649)这样的疏 释,明显是在做学术源流的考辨工作。
    二、叙录类
    叙录类的代表作是《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的文集甚多,张先生30多年中所寓目者, 便有1100余家。不用说,数量如此之多的文集,不是一般人所能读到,即使能够读到, 也不一定抓得住要领、理得出头绪来。张先生有感于刘向校书时写作叙录的深意,每一 文集读毕,便考订作者行事,记录书中要旨,推究其论证得失,核定其学识深浅,各为 叙录一篇,欲附以校雠流别之义,以推见一代学术的兴替。最后,他从写出的670多篇 叙录中,选出价值较高的600家,汇为《清人文集别录》24卷。这600家文集以儒林、文 苑中人物为多,大抵清人在碑传志状、刻书序跋、金石跋文以及诂经、证史、议礼、明 制、考文、审音、诠释名物等方面有价值的文集,都收罗进来了。而于诸家考证之语, 凡论断审密,确有发前人所未发者,皆特为拈出,着意介绍。全书的编排,略依时世先 后,系联而下,其有家学、师承或友朋讲习之益者,务令比叙,以见授受濡渐之迹。可 以说,这是一部罕见的汇集清人文集精华的提要性质的佳作。以至出版后,受到学术界 的交口称赞。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在评价此书与《广校雠略》时说:“先生所作诸书, 示学者以途径。启牖之功,实在张香涛《輏轩语》、《书目答问》之上。然彼 二书,对我辈之效用已极巨。先生别白是非,指明优劣。上绍向、歆之业,下则藐视纪 昀之书,其发生影响之大,固不待言也。”[3](P406)张先生另有一部《清人笔记条辨 》,可算是叙录的变体。清人的笔记,虽不及文集之多,张先生几十年中所寓目者,也 有300多家。若无别择去取,则榛芜不翦、靡所取材。于是,张先生对那些专载朝章礼 制、但记掌故旧闻、讲求身心修养、阐扬男女德行、谈说狐怪、称述因果等等之类的笔 记皆屏不取,而对一些学涉专门、宜有专书以集其成的亦所不取。经过这样的筛选,最 后收书100家,分为10卷,略依时世先后而编排。每家皆先述其生平,而后言其著述。 因笔记体裁与文集有别,张先生所做工作,也与《别录》有些差异,即“择其义之可采 者,分条件系,加以考辨,亦有综述而论列之者。”[9](P1)书中所录百家笔记之言, 有辨章学术者,有考论经术者,有证说名物制度者,有订正文字音义者,有品定文艺高 下者,有阐述养生方术者,得失互见,多可商榷。为平亭是非,张先生“凡遇精义美言 ,则为之引伸发明;或值谬说曲解,则为之考定驳正。”[9](P2)对清人笔记的这种条 辨形式,可以说是“叙录”的一种创造性运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