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的视角转换(2)

《铨选》转换视角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不仅仅表现在史实考证,更引人注目还表现在 对若干史事的重新认识方面。例如,从及第举子守选的角度观察,书中分析李绅、韩愈 、皮日休等例之后,指出:“举子及第后入幕府为幕僚……实际上仍属于守选期间的活 动”;“及第举子入幕府并不像罢职的前资官将幕府作为仕进的跳板……他们多是待够 守选年限就入京参加冬集,因为他们只有通过吏部铨选才能改变前进士的身分,成为国 家的正式官员,在劳考中取得更高一级的品阶”(第79-80页)。这种对及第举子入幕府 现象的分析无疑更加准确。再如,对开元十八年宰相裴光庭创行的“循资格”铨选办法 的利弊,作者根据自己对“守选”制度出现和长期存在的缘由所得出的结论性意见,即 认为:“及第举子守选的根本原因,与六品以下官员守选的原因一样,是为了缓和官缺 少而选人多这一社会矛盾”(第50页)。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认为它“对于选人多而 员阙少的社会矛盾是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的,它既大大地减轻了数万选人同时云集京城的 压力,又为国家财政节省了一大笔俸禄开支,同时又可以使所有选人(除犯法者外)都有 做官升迁的机会”(第116-117页)。这种将“循资格”与“守选”制度联系起来,重视 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评论,比起一味指摘其“论资排辈”、“贤愚不辨”之弊更发 人深思。《铨选》的这一研究视角,对于唐代文学研究也颇有助益,正如傅璇琮先生在 《序言》指出的:“这样的研究是非常实在的,对于了解唐代士人的求仕之途,特别是 中唐以后的士人生活,十分有用。因为大多数的唐代士人,包括绝大多数的唐代诗人、 古文家、传奇小说家,等等,都有这样的经历,而我们如果不清楚这一入仕之途,就搞 不清他们的具体经历及其思想感情,有时甚至连有些诗题也看不明白。”
    以往的古代制度史研究,有一类著作偏重于制度条文本身的考述,这从“辨彰学术, 考镜源流”的角度来看仍是必要的。不过,我个人认为,制度史研究更多的应关注其运 行情况,舍此不能准确掌握各种典章制度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真实作用,从而对 其利弊及历史影响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制度的运行情况起码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 是制度内部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是制度实施状况与条文规定之间的关系。《铨选》比 较注意了铨选制度运行的内部环节,试图让已消逝的古代典章制度能在笔下鲜活起来。 例如,书中用不少篇幅叙述铨选程序,包括对选格、长名榜等铨选文书的制定及其作用 的叙述,对取保锁铨、三度引验,铨试四事、糊名入等,据阙量资、三注三唱,送省过 官、旨赐告身等前后相衔的铨选环节的介绍,对《员阙簿》的编造程序的说明等,都有 助于加深读者对唐代铨选制度运行状况的了解。
    不过,《铨选》对资料的选用和解释也有个别可商之处。例如,书中第130页论述政绩 特别贞著者可“不守选”时,引用的是《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的如下记载:“凡 内外官有清白著闻,应以名荐,则中书门下改授,五品已上,量加升进;六品已下,有 付吏部即量等第迁转。若第二、第三等人,五品已上,改日稍优之;六品已下,秩满听 选,不在放限。”我认为宜改引《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广池千九郎训点本)的如 下记载:“凡内外官有清白著称,强干有闻,若上中,则中书门下改授(注曰:清白著 称,皆须每任有使状一清、考词二清,经三任为第一等,两任为第二等,一任为第三等 。其都督刺史既无考词,每使状有一清字,亦准任数为等第。强干有闻科等第亦准此。 其科等第一等同清白第二等)。五品已上,量加进改;六品已下,至冬选量等第加官。 若第二、第三等人,五品已上,改日优之;六品已下,不待秩满听选,加优授。”因为 ,从史源来看,《唐六典》早于《旧唐书》;从内容来看,《唐六典》的记载所提供的 要比《旧唐书·职官志》丰富。明显的,它增加了“清白著称,强干有闻”者的考课等 级须得“上中”方可不守选。这不是随意的,而是因为考课要评为“上中”在唐前期仍 属难得。这可参见《唐会要》卷八一《考上》所载武德六年马周奏疏、上元二年狄仁杰 例、开元十七年条等。同时,它还明文规定“强干有闻”科的不守选如何比照“清白贞 著”科实行。再如,书中第48页引《唐大诏令集》卷一一○睿宗唐隆元年七月十九日《 诫励礼俗敕》(书中误为“风俗”)称:“明经及第,每至选时,量加优赏。若属停选, 并听赴集。”接着解释说:“所谓‘停选’,就是守选:‘并听赴集’,就是听任其赴 冬集铨选。”此说缺乏旁证。唐人官私文献使用“停选”一词的场合似不多见。如《旧 唐书》卷四《高宗纪》(《唐会要》卷七《封禅》同)载:高宗麟德二年正月,“甲子, 以发向泰山,停选”。《唐摭言》卷二《恚恨》载王冷然与御史高昌宇书称:“去年冬 二月得送,今春三月及第……值天凉,今冬又属停选……意者,望御史今年为仆索一妇 ,明年为留心一官。”据《铨选》第54页的考证,王冷然进士及第是在开元五年春,可 知当年冬朝廷停选。《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八载:“元皓曰:阎罗大王今停选待弟,弟 须去,更不得延迟。”这是唐代民间文学使用“停选”之例。这些官私文献用语都说明 “停选”一词指的是朝廷因故停止常规的冬集铨选。或曰《新唐书》卷一○六《刘祥道 传》载刘祥道显庆年间上疏有“今入流岁四百,其倍两之,又停选六七千人……”之句 ,此“停选”即指守选。不过,这只是宋人欧阳修笔削史籍后的用词。查《旧唐书》卷 八一《刘祥道传》,其奏疏的文句是:“今年常入流者,遂愈一千四百,计应须数外, 其余两倍。又常选放还者,仍停六七千人。”可见刘祥道没有使用“停选”一词来表示 “守选”。睿宗敕文的原句是:“县令,字人之本;明经,为政为先,不稍优异,无以 劝奖。县令考满,考词使状有清字无负犯,明经及第,每至选时,量加优赏。若属停选 ,并听赴集。”可知这一优赏规定是同时针对县令考满获得“清”字考词者和明经及第 者两类对象的,为数并不多。所以,其意或可释为:这两种人若遇上当年朝廷停止常规 铨选,他们仍可赴京得到吏部铨注。再有,书中第65页引用《旧五代史》卷一四八《选 举志》所载后唐明宗天成五年二月九日的一段敕文,称:“近年文士,轻视举格,就试 时疏于帖经,登第后耻于赴选。宜绝躁求之路,别开奖励之门。”然后解释说:“所谓 ‘赴选’,是指离京回家守选。这些人不愿回乡守选,想在京城寻门路作官。”其实, 这一敕文中“赴选”一词的意思,与唐五代其他官方文书中的“赴选”一词一样(除“ 赴选”外,还有“冬集赴选人”、“赴选官人”、“年满赴选”等),同是赴京城“参 选”之意。《旧五代史·选举志》所载明宗的这段敕文完整的应如下:“近年文士,轻 视举格,就试时疏于帖经,登第后耻于赴选。宜绝躁求之路,别开奖励之门。其进士科 已及第者,计选数,年满日,许令就中书陈状,于都堂前各试本业诗、赋、判文。其中 才艺灼然可取者,便与除官,如或事业不甚精者,自许准添选。”可见明宗这一敕文是 针对进士及第者耻于到吏部南曹赴选的心态,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即他们不必和别的选 人一样到吏部南曹参选,而是由中书主持在“都堂”考试,视其考试成绩决定授官与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