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旧叙》中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布局传入我国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在此之前长达数千年间,中国自有一套城市规划布局的学术思维方式,以此作为布建人居环境的依据,指导不同的人居住、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当中。这一套城市学的思维在中国萌芽、产生、形成,发展,行之有效地指导中国人认识自己生活的空间,协调城市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套思维系统有自己的概念、术语、理论、方法,也建立了一些规律和法则。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不同的科学思想、民族文化思想的影响。所以东方和西方之间,形成了城市学的两种学科体系、两种思维方式。 一、城市学的两种学科体系、两种思维方式 城市是文化的缩影,城市受文化思想的影响很大,从世界文明进程和科学文化发展长河的历史来看,城市科学因文明发展的地域而异,其间不停地交流与融合、淘汰与创新。时至今日,其思维方式,归根结底无非有两种学科体系、两种思维方式和两大源头。一是西方的源头,它有一套建立在分析、抽象、归纳、演释之逻辑基础上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另一是东方的文明,它也有一套取象比类、心物感应,象、数、理、气等的思维模式,用来认识天、地、人和生物界之间有机关系的系统。 1996年9月,亚洲建筑师代表大会在雅加达召开,会上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建设有灵魂的城市和乡村。”城市的灵魂就是透过城市的形体表现出来的城市文化。会议要求各国的建筑师们“要重视自身民族与地方建筑风格的价值”,提出了“尊重传统”的呼吁:“在建筑中推广自己的价值观。”这表明,未来现代化的城市必须重视城市的个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中国是世界东方文明的伟大缔造者。中国城市的“仿生学文化”是世界城市规划建设史上一颗独特的明珠。 那么,什么是有灵魂的城市与乡村呢? 用仿生学的原理,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是中国古代传统地理在城市选址、规划、布局和建设方面的一大特色。天地之间因为有阴阳,才有生气与活力。草木因此而欣欣向荣生长,牛羊因此而成群优游繁衍不断,鸟兽因此而自由出没于深林山野,人类生息也欣欣向荣、子孙满堂。总之,“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万物并至,不可限量”。总之,阴阳的结合是人类社会、生物界和大自然生命活力的源泉,也是中国古代城市选址、规划布局的理论思维。 二、濮阳大墓天、地、人有机活体观念 中华民族的文明从何时开始?中华民族的城市何时萌芽,宗教、哲学思想从什么时候奠基?关于天地、宇宙、人生独特而系统的观念是天、地、人三者相应相通组成一个活的机体,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三才”思想。“三才”思想将天文、地理和人事结合起来,而其标志又是“青龙”、“白虎”图像的出现,远在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早期,就已经开始发端了。 把天空分为四宫;把大地划分为四方,即东苍(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用它与春、夏、秋、冬四季和天空的二十八星宿相对应。有关这一“四象”概念的起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突出的特点和标志。在中国古代,天象、地理、气候的观念相通。地理中,在一年四季的划分中,苍(青)龙为春,朱雀为夏,白虎为秋,玄武为冬。有关的图像与文字相应代表了古人对季节的认识。在天象上,东宫苍(青)龙,对应角、亢、氏、房、心、尾、箕七宿。西宫白虎,对应奎、娄、胃、昂、毕、觜、参七宿。南宫朱雀,对应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北宫玄武,对应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根据二十八宿星名断定沿赤道把天空划分为四宫(或四象即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地理方位上东、南、西、北方位观念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二十八宿的创立与四象是紧密地联系的。二十八宿的定位必须有四象的观念。四象的测定又需据二十八宿的位置。古人据春分前后初昏之时的天象测定四象。此时东方七宿的中心房宿正当东方地平线附近。西方七宿的中心昂宿正当西方地平线附近。南方七宿的中心星宿正当上中天正南的位置。北方七宿的中心虚宿正处在下中天,即地平线以下与星宿相对应的位置,而春分这一天的确定是划分一年四季的关键。[1] 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东方青龙、西方白虎的图形是出土于约距今六千四百多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属于仰韶时代的文化遗址,有第二、三、四、五层。45号墓在第四层之下,打破第五层和生土。这说明它是仰韶早期文化遗址。“墓主人为一壮年男性,身长1.84米,仰身直肢葬,头南足北,埋于墓室正中。”“左右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龙、虎图案。蚌壳龙图案摆于人骨架的右侧,头朝北,背朝西,身长1.78米,高0.67米。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抓登,状似腾飞。虎图案位于人骨架的左侧,头朝北,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垂,四肢交递,如行走状,形似下山之猛虎。另外,在虎图案的西部和北部,还分别有两处蚌壳……”墓主脚端一侧还置有一对人腿骨和一些蚌壳。蚌龙蚌虎是已被人们抽象了的神化动物。45号墓被浓郁的文化宗教气氛所笼罩。此青龙、白虎图、墓址上下方,象征天圆地方、天地结合,时空结合。[2](P56) 濮阳古称“颛顼遗都”。《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称:“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帝王世家》也说:“颛顼葬于东郡顿丘,城南广阳里大冢是也。”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祸灾荐至,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厉司地以属民。”竺可桢研究“颛顼建立了两个官职,一个观测恒星的上中天,另一个则守望‘火’的昏见”。颛顼时代已有专人负责对二十八宿的观察。这与濮阳仰韶时期龙、虎图像的出土,不可能完全是偶然巧合,其间是会有联系的。 四象、二十八宿、季节、方向、颜色的对应 对于这样一个天文、地理、气候概念的出现,古人是以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用动物的形象来象征之。人们又称它为“四神兽”。所以,“四神兽”文物图象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有着广泛而又特殊的意义。 这一发现证实,在六千四百多年前中国的科学、宗教、地理、四季划分、城市建筑都已相互结合,进入到了文明的轨道。所以,中国的文明史,不仅是5000年,起码为六千四百多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