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临江岩摩崖造像
http://www.newdu.com 2024/12/12 08:12:20 中国文物信息网 曽艳 参加讨论
忠县位于重庆下游的丰都和万州之间,是三峡腹地重镇。忠县古城建在长江北岸的一个坡地上,西北高、东南低,平面呈马鞍形。西南紧临玉溪小河,地势陡峭。陡峭的悬崖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抬露出一条小路,渐渐成了人们出城的大道。在二蹬崖的起始地,名叫观音庙。时过境迁,观音庙已不复存在,地名也被人遗忘。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县物资局新大楼开挖基础时,在观音庙旧址的崖壁上,意外发现崖壁上有石雕菩萨造像,造像的人物较多,排列错落有致,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保存完好,立即在县里引起不小的轰动,参观者络绎不绝。时值三峡库区保护文物的呼声较高,物资局决定修改建筑设计,改变楼道位置,留出足够的廊道空间,使这处珍贵文物得以保存(图一)。 图 一 造像分布在宽5米、高2.5米的临江岩壁上,坐东朝西,共5龛,各类人物33尊,文字题记一则。石崖为中生代的侏罗系石英砂岩,石质坚硬,抗侵蚀度较强、岩壁上有多处建筑隼眼,排列有序,根据隼眼排列和大小,可以看出临江岩原有依岩的人字坡木构建筑遮蔽,造像方向260度,海拔高程185米。从左至右各龛情况如下(图二): 1号龛:穹窿形顶,高1.02、宽1.04、深0.42米。内容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中为释迦牟尼座像,头顶呈大肉髻。左右为站立的阿难、伽叶,再外是观音和大势至,释迦牟尼与观音、势至均为浅浮雕火焰纹头光、火焰纹内再饰阴刻的太阳光纹,阿难和伽叶只在项后阳刻太阳光纹。释迦牟尼座下为六角形须弥座,脚踏两朵莲花,阿难、伽叶、观音和大势至均脚踏莲花,台阶两侧高浮雕狮子一对。 图2:临江岩摩崖造像出土时照片(五龛出露)_meitu_2.jpg 图 二 2号龛:穹窿形顶,高0.73、宽0.82、深0.42米。供奉内容与1号龛基本相同,亦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不同的是居中的释迦牟尼为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下为六角形须弥座,台阶上阴刻三幅莲花图案。 3号龛:穹窿形顶,高1.35、宽1.2、深0.5米,内共17尊人物。居中释迦牟尼坐于六角形靠几上,脚踏二朵莲花,莲花下为六角形须弥座,项后头光,外为火焰纹、内为太阳光纹,着通肩袈裟,右手扶膝,左手为翻手印。左右阿难、迦叶立于莲朵上,着开领长衣,双手合十,项后为太阳光纹,紧邻的观音、大势至亦立于莲朵之上,着通肩袈裟,项后头光,外为火熖纹,内为太阳光纹。观音右手握净枝,左手下垂;大势至双手合十。龛后壁浮雕天龙八部,其中较明显的人物是右边的摩睺罗迦,头后雕有大蟒蛇;另一个是左边的迦楼罗,他头后雕有金翅鸟,其余的四大金刚,布置在龛沿的内外侧,外侧的二位金刚脚踏怪兽。龛楣上浮雕的二飞天,在龛楣转角的有限空间内,构图巧妙,造形生动,体态轻盈,是难得的精品(图三)。 图 三 4号龛:穹窿形顶,高0.67、宽0.56、深0.29米。为一佛二菩萨,中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座于莲台上,下为六角形须弥座;左右为观音、大势至站立于莲朵上,皆为火焰形头光,释迦牟尼着通肩袈裟,观音、势至着开领长衣,璎珞交叉于腹前。 5号龛:穹窿形顶,高0.62、宽0.55、深0.18米。中为释迦牟尼坐于须弥座莲台上,头顶小螺髻,项后火焰纹圆头光,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座,右侧为观音,左侧应是供养人,着落地长袍,外罩开领长裙,左手握工具,右手提裙,呈侍奉状。 图四 临江岩摩崖造像未见开龛造像的题记,只在3号龛右侧外壁转角处有游人题记一则,文字为“二人:眉山李季美、东里薛材卿,嘉泰壬戌仲夏念五日来。”(图四)嘉泰壬戌是南宋宁宗皇帝赵扩的年号,“嘉泰壬戌仲夏念五日”为嘉泰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202年6月17日。根据龛像的形制、造像的布局、雕刻的风格等,可断定该造像的年代应该是唐代前期。其理由是: 1. 从造像布局来看,位置居中的3号龛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有二供养人,其后壁满布天龙八部形象。这种布局和构图与隋至唐代前期的广元皇泽寺、千佛崖的龛像近似。 2. 从造像特征来看,该处造像的头部虽然部分被毁,但是1号和2号龛的释迦牟尼头像都是大肉髻顶,而不是唐代中晚期才流行的小螺髻。造像的三角形光芒的头光也是唐代前期流行的样式。 3. 从造像风格来看,造型的形象健壮,肌肉凸出,但还不十分丰腴。其服饰也改变了早期衣服褶纹平行线做法,几乎到了完全写实的程度,质感逼真,褶纹圆细,有“曹衣出水”的意韵。 临江崖造像颇具唐代前期的时代风格,即使考虑到文化滞后的因素,该造像的时代不应该晚于唐代中期。时值忠县的盐业经济十分发达,人民富足安康,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便追求享乐的精神寄托,表现在时尚兴起的佛教艺术上,临江崖造像正是这盛世下的产物。 在忠县以东的汝溪河畔,同样有一处佛教摩岩造像,只是建造方式有别于临江岩。它位于河边的古道旁边,上行2.5公里便是著名的涂井盐场,下行5公里就是涂井运食盐到长江边的曹溪商贸集散地。造像分布在两块耸立的大石头的临河壁面上。石头高约4米,宽7米,面积25平方米,海拔高程167米。造像共37龛,分五层横向排列,龛都很小,最大的不过纵横1米,小的纵横只有0.2米,皆为拱形浅龛。造像题材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再加上金刚力士,这正是唐代小型造像的流行内容。该造像题记多则,可辨识者为“涂井信士朱(或宋)历同缘杨氏发心培修庙宇佛身,男朱(或宋)桂、葵林,开元年七月二十日旦……”根据该题记,此处造像,应是早于开元的作品,因开元(公元前713-741)共29年,此题记共记“开元年”,应理解为“开元元年”(图五)。涂井造像因龛浅小,又无房宇,风化十分严重,它与临江岩造像比较,题材内容基本都与临江岩的2号龛相同,年代也应该相差不大,都不失为峡江地区的唐代佳作。 图 五 临江岩造像位于长江上游的三峡库区腹地,地处川渝石窟寺分布区的东部边缘,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临江岩摩崖造像出土的时候,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温廷宽先生闻讯后立即赶到忠县实地考察。他在考察临江岩后这样说:过去曾经一度认为,唐代的长江上游的涪陵以东地区,佛教石窟造像之风还没有传播到此。忠县出土的唐代前期的摩崖造像,如此精美,这就要更改以前的结论。要在四川、重庆的石窟分布图上,空白的峡江腹地,标注上忠县唐代佛教摩崖造像这个分布点。它是连接重庆、湖北和湖南早期佛教造像艺术的纽带。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长臂猿与秦始皇祖母同眠
- 下一篇:湖南永兴县平田冶铁遗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