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近代史 >

让梁实秋来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北平烧鸭”?


     
    
     


    老北京的街头小吃摊


    


    


    民国时期的名人大家,兼具美食家身份的很多,他们不仅品尝美食享用美食,更愿意用他们的生花之笔,给美食画下脸谱。尤其是在人文荟萃的古都北京,更是成为名人大家们徜徉美食世界的最佳去处。因此,老北京的美食通过他们的笔触,至今仍令人如临其境、如甘如饴。


    梁实秋品烧鸭 


     
    
     


    梁实秋


    说到民国时期的名人美食家,首屈一指当属梁实秋,他写下了一大批美食作品,给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美食史料。尤其梁实秋对其出生地老北京的美食有着刻骨铭心的挚爱和记忆,在他的笔下老北京美食大观活灵活现。今天就来看看梁实秋如何品尝北京烧鸭的。


    北京烤鸭,名闻中外。在老北京时期,曾叫过烧鸭,或烧鸭子。梁实秋在《烧鸭》一文中写到:“北平苦旱,不是产鸭盛地,唯近在咫尺之通州得运河之便,渠塘交错,特宜畜鸭。佳种皆纯白,野鸭花鸭则非上选。鸭自通州运到北平,仍需施以填肥手续。以高粱及其他饲料揉搓成圆条状,较一般香肠热狗为粗,长约四寸许。通州的鸭子师傅抓过一只鸭来,夹在两条腿间,使不得动,用手掰开鸭嘴,以粗长的根根的食料蘸着水硬行塞入。鸭子要叫都叫不出声,只有眨巴眼的份儿。塞进口中之后,用手紧紧的往下捋鸭的脖子,硬把那一根根的东西挤送到鸭的胃里。填进几根之后,眼看着再填就要撑破肚皮,这才松手,把鸭关进一间不见天日的小棚子里,几十百只鸭关在一起,像沙丁鱼,绝无活动余地,只是尽量给水喝。这样关了若干天,天天扯出来填,非肥不可,故名填鸭。一来鸭子品种好,二来师傅手艺高,所以填鸭为北平所独有。抗战时期在后方有一家餐馆试行填鸭,三分之一死去,没死的虽非骨瘦如柴,也并不很肥,这是我亲眼看到的。鸭一定要肥,肥才嫰。”


     
    
     


    全鸭席


    梁实秋接着写到:“北平烧鸭,除了专门卖鸭的餐馆如全聚德之外,是由便宜坊(即酱肘子铺)发售的。在馆子里亦可吃烧鸭,例如在福全馆宴客,就可以叫右边邻近的一家便宜坊送了过来。自从宣外的便宜坊关张以后,要以东城的金鱼胡同口的宝华春为后起之秀,楼下门市,楼上小楼一角最是吃烧鸭的好地方。在家里,打一个电话,宝华春就会派一个小利巴,用保温的铅铁桶送来一只才出炉的烧鸭,油淋淋的,烫手热的。附带着他还管代蒸荷叶饼葱酱之类。他在席旁小桌上当众片鸭,手艺不错,讲究片得薄,每片有皮有油有肉,随后一盘瘦肉,最后是鸭头鸭尖,大功告成。主人高兴,赏钱两吊,小利巴欢天喜地称谢而去。


     
    
     


    北京烤鸭


    填鸭费工费料,后来一般餐馆几乎都卖烧鸭,叫做叉烧烤鸭,连焖炉的设备也省了,就地一堆炭火一根铁叉就能应市。同时用的是未经填肥的普通鸭子,吹凸了鸭皮晾干一烤,也能烤得焦黄倍儿脆。但是除了皮就是肉没有黄油,味道当然差得多。有人到北平吃烤鸭,归来盛道其美,我问他好在哪里,他说:‘有皮,有肉,没有油。’我告诉他:‘你还没有吃过北平烤鸭。’”


     
    
     


    北京烤鸭


    梁实秋在文中引用了当时的诗人严辰《忆京都词》十一首第五首——忆京都·填鸭冠寰中:“烂煮登盘肥且美,加之炮烙制尤工。此间亦有呼名鸭,骨瘦如柴空打杀。”严辰虽是浙江人,但是他对于北平的填鸭也是深爱之,用诗词生动地记述了老北京填鸭的神采,不正是对梁实秋笔下烧鸭的呼应吗,使人们更加神往那时的美味了!


    金云臻喝奶酪  


    金云臻,出身北京的满族贵胄,对燕京的种种知之甚详。由于他旧学功底深厚,工诗文,尚美食,京城食事在其笔下,色香味俱全。他撰有著作《饾饤琐忆》。学者文物鉴定家王世襄曾给予高度评价:“记数十年前故都大众食品逾二百种,味形之外,并及吆喝叫卖,绘色绘声,引人入胜,使久居北京者有旧梦重温之感”。


     
    
     


    老北京奶酪


    北京的奶制品,最出名又最普遍的是“酪”,酪是纯牛奶加工而成的。酪与酥有区别。酥是奶油,汉代就有的。李时珍《本草纲目·兽部》释酥称:“酥乃酪作,乃酪之浮面所成。”


    金云臻的文章写到:“北京的酪,作为一种清凉饮料,一般都在春节后天气温和时开始制售。串街走巷的小贩,立春后,也有挑担子卖酪的,一边是圆木桶,木盖下衬一块洁净的蓝布罩在桶上,揭开桶盖和蓝布,桶里用板分层架放一碗一碗的白如凝脂的奶酪。每到春天晚饭后,胡同里就传来简而和谐的吆喝声:‘酪喂!喝酪啊!’五六十年前每碗也不过十几个铜板,合三四分钱。可是味道较淡薄,比不上店里的纯正。”


    北京专售奶酪的店称奶茶铺,从清代就有,辛亥革命后还存在了二十多年。在我一生所吃过的食品中,还没有一种在香、腴、隽、爽上能够比得上酪的。它定型在碗中,表面洁白如雪,平滑如镜,形质又像豆腐花。入口酥溶,奶香四溢,可以算得上冷食中之逸品,有一种高洁绝俗之感。这绝非我个人阿私所好,凡是吃过酪的人都有此同感。酪的定型,据说虽也借重于少量淀粉,但主要靠冰冻冷藏。上市以春为主,夏季怕馊腐不大做,冬季三九严寒也不大适宜。挑担子的质量稍差,奶质薄,多加淀粉,滋味就逊色了。最好的酪以把碗倒转不流出来。”


    金云臻接着写到:“奶酪之外,则属奶卷、奶饽饽最称上品。奶卷是取纯奶油,蒸发水分,用器皿定型,做成奶皮,用以包上甜陷,就成了奶卷或奶饽饽了。奶卷皮,有两种类型:一种叫盆皮。是用光滑的瓷盆定型,表面平滑光洁,莹激如玉;另一种叫文旦皮。是用粗糙的陶盆定型,因水分蒸发大,脂肪高,盆底糙,表面出现斑点,而且略呈淡黄,不是纯白,好像文旦表皮一样,故称文旦皮。外观不美,但奶味更浓郁。一般奶品都用盆皮,文旦皮要定制,因为工、料都费,价亦略昂。奶卷、奶饽饽,只有两种馅子,一种芝麻白糖、一种山楂蜜糕。由于奶质细腻,使这两种陷子入口,也微感粗糙,但味道还是相得益彰的。奶卷的制法是用奶皮铺开,将两种馅子各分一面,卷成双如意形,红白相间,非常美观。分大小两种,小的长可二寸(市尺,以下文中全部用旧度量),每只五分钱。大的要定制,长约一尺二寸,售价一元以上,相当于十二个烧饼的价钱。奶饽饽馅子相同,如一只普通月饼大小,表面印花,约当两只奶卷的价钱。这种奶制品,质纯味美,远非现在西式点心的奶类制品所能望其项背。”


    金云臻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早已把人们引入了他的美食世界而忘返了。


     


    张恨水尝烤肉  


     


     
    
     


    张恨水


    曾经久居老北京的作家张恨水,在成就他的事业同时,也是尝了不少老北京的美味佳肴,对此他印象很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美食作品《风檐尝烤肉》。老北京人说到烤肉,必提“南宛北季”,宛氏的烤牛肉、季氏的烤羊肉,各有千秋。烤肉宛现位于北京西城区宣武门内大街,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烤肉宛的烤牛肉,鲜滑香嫩,有“赛豆腐”之美称。民国时期,张大千、梅兰芳、马连良等艺术大师均为烤肉宛的常客,齐白石、郭沫若等文化名流都曾为其题匾赠诗。


     
    
     


    烤牛肉


    张恨水认为,尝过松柴烤牛肉这异味的人,就会对北平悠然神往。张恨水写到:“松柴烤牛肉,那才是真正的北方大陆风味,吃这种东西,不但是尝那个味,还要领略那个意境......”


     


    任何一条马路上,有极宽的人行路,这路总在一丈开外,在不妨碍行人的屋檐下,有些地方,是可摆着浮摊的。这卖烤牛肉的炉灶,就是放置在这种地方。无论这炉灶属于大馆子小馆子或者饭摊儿,布置全是一样。一个高可三尺的圆炉灶,上面罩着一个铁棍罩子,北方人叫着甑,将二三尺长的松树柴,塞到甑底下去烧。卖肉的人,将牛羊肉切成像牛皮纸那么薄,巴掌大一块(这就是艺术),用碟儿盛着,放在柜台或摊板上。松火柴在炉灶上吐着红焰,带了缭绕的青烟,横过马路。在下风头远远的嗅到一种烤肉香,于是有这嗜好的人,就情不自禁地走了过去,叫一声:‘掌柜的,来两碟!’你夹起碟子里的肉,向酱油料酒里面一和弄,立刻送到铁甑的火焰上去烤烙。但别忘了放葱白,去掺合着,于是肉气味、葱气味、酱油酒气味、松烟气味,融合一处,铁烙罩上吱吱作响,筷子越翻弄越香。你要是喝酒,店伙给你送一只杯子,一个三寸高的小锡瓶儿来,那时你左脚站在地上,右脚踏在凳上,右手拿了长筷子在甑上烤肉,左手两指夹了锡瓶嘴儿,向木架子上杯子里斟白干,一筷子熟肉送到口,接着举杯抿上一口酒,那神气就大了。”


     
    
     


    烤羊肉


     “趣味还不止此,一个甑,同时可以围了六七个人吃。大家全是过路人谁也不认识谁。可是各人在甑上占一块小地盘烤肉,有个默契的君子协定,互不侵犯。各烤各的,各吃各的。偶然交上一句话:‘味儿不坏!’于是作个会心的微笑。吃饱了,人喝足了,在店堂里去喝碗小米稀饭,就着盐水疙瘩,或者要个天津萝卜啃,浓腻了之后再来个清淡,其味无穷。”


    至此,张恨水感慨道:“虽南面王无以易也!”可见老北京的松柴烤肉味道何其鲜美,何其引人入胜。


    老北京的美食数不胜数,被名人大家记载下来的也是汗牛充栋。透过这些优美的文字,俨然令人垂涎三尺、回味无穷!


    


    作者:陈保琳


    编辑:陈晓燕 周冰倩


    


    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