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国外史学 >

20世纪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阶段特征及研究取向


    马克思主义史学是20世纪流派纷呈的法国史学格局中的一股重要力量。除了阿尔贝·索布尔和米歇尔·伏维尔这样为学界所熟知的历史学家外,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群体中还有让·饶勒斯、阿尔贝·马迪厄、乔治·勒费弗尔和皮埃尔·维拉尔等著名人物。这些历史学家或信奉马克思主义理论,或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共同构建了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传统和思想谱系。其中,在社会史和心态史的学术视野下,以索布尔和伏维尔为代表的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法国革命史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彰显了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基础和阶段特征,再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风格。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及学术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既体现了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传统与研究路径,也映照了西方新史学的史观取向与演进逻辑。
    第一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40年代,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意识形态倾向明显突出、社会政治实践色彩较为浓厚的创立时期。就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路向及后果来说,政治组织与史学思潮密切相关。1920年法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组织机构的建立,无疑为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实践及史学思潮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与保障前提。社会运动与政治实践则推动了学术研究和史学实践,法国共产党总书记和社会活动家多列士等人极力促成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团体的初步建立,积极推动着史学界对法国大革命史的系统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法国知识界反法西斯主义、社会民主建设和进步史学运动的广泛开展,史学界产生了以让·布吕阿和马克·皮奥洛为代表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职业史家,开创了法国工人运动与现代社会发展研究领域,注重分析其所涉及的重大历史问题和学术理论问题,影响了后来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第二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社会史视野与学术思想奠定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索布尔等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新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在史学理论与实践方式上多有建树,拓展了社会史视野下法国大革命史研究这一重要领域,成为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深入发展的重要阶段。其间,学术团体纷纷成立,如1959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包括历史学、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术机构,其学术宗旨是把学术研究同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传播结合起来;1966年,建立关注工人运动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多列士研究所。1979年,上述两个机构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后,陆续召集一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定期出版《思想》《历史学报》《法国社会》《国际研究》《出路》等五种刊物,推动了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正是在这个阶段,索布尔作为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的关键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1959年,初露头角的索布尔接替勒费弗尔去世后的留缺,负责“罗伯斯比尔研究会”工作,担任《法国革命史年鉴》主编;1967年,索布尔担任法国革命史研究所所长、巴黎大学法国革命史讲座教授。索布尔与法国史学界第一流学者拉布鲁斯、布吕阿、勒高夫、贝热隆、沙提埃以及其他年轻史学家日益密切合作,在法国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法国大革命史研究领域进行了大胆实践尝试和史学理论创新,逐渐使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领域大为拓宽,也促使社会历史的综合解释更为科学合理。
    法国大革命史研究中“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以勒费弗尔的研究为开端。勒费弗尔在1924年发表题为《法国大革命时期诺尔郡的农民》的创风气及立学派之作。他强调运用集体心理认同或普遍潜意识方法,把大革命时期农民心理和社会历史联系起来研究法国大革命史。在此基础上,索布尔在法国大革命研究中从社会史视野出发强化了关于革命过程不同镜像的宏观描述和微观分析。1958年,索布尔的博士论文《共和二年的巴黎无套裤汉》成为从下层视角研究法国大革命传统的典范之作,随后出版《法国大革命的农民问题,1789—1848年》《文化与法国大革命》(3卷)等论著。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新社会史在西方史学界兴起,特别是年鉴新史学的带动,索布尔等人提倡打破传统法国大革命史研究的选题思路,将史学研究的触角延伸到当时社会历史的各个层面和社会运动的各个领域,“这正是1789年革命史研究以来从米什莱经由饶勒斯、勒费弗尔到索布尔的一个进步传统”。至20世纪80年代,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关于社会史视野下的法国大革命史研究范式,与西方新史学家极力扩大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与领域等实践风格一道,融汇到当代社会的制度体系与社会思潮之中,推动着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研究取向的深刻变化。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术理念与西方新社会史思潮的关联融合时期,也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重塑阶段。这一时期伏维尔等人大力宣扬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理论体系更为完善,新社会史取向更为明确,同时与法国年鉴史学的重新定向在时间上的交叉与重合,推进了法国大革命研究范式的心态史转向,彰显了法国史学取向的双线演进轨迹。20世纪50年代起,以年鉴史学为代表的西方新史学思潮的内部嬗变令人眼花缭乱,观念更替频繁而呈现根本性的方向变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西方史学的“新社会史转向”及新史学思潮的兴盛时代,无论是理论原则还是思维模式,不管是研究方法还是问题取向,甚至在史学叙事方式和学术态度风格方面都与传统史学大异其趣。从史学研究的发展规律看,随着西方新史学由整体史转向微观史的范式转换,西方新史学的研究取向也再次走向深入具体。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启的“新文化史转向”过程中,许多史学家强调分析微观团体或底层群体及其中个体的文化体验与历史经历,考察“长时段”与“跨学科”视野下的具体经验及社会文化因素,诸如历史主体的价值态度与情感观念等成为史家关注的对象。然而,在法国大革命史研究传统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强调政治斗争和阶级冲突的政治史传统,犹如基佐、梯叶尔和米涅等旧史学家那样,史学家们往往会忽视如何分析集体意识心理和革命政治活动的关系问题。面对西方史学潮流的新变化,鉴于法国传统马克思主义往往受制于社会历史的经济解释和政治解释的二元对立与理论困境,伏维尔力主开辟新途径、新领域,把从事心态史研究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重要责任,要求史学家在研究社会历史之时,既应立足物质经济的时代基础,又要放眼人类社会思想的深层考察,最终揭示特定历史时期那些作为人类社会思想核心内容的群体心理和精神状态。在史学实践中,这种传统也由勒费弗尔尝试与开创,大体从20世纪80年代起,通过诸如伏维尔那样拥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与西方新史学家双重身份的史学共同体的努力得以推广。他们借用心理学的理论,强调从研究对象的心理状态或精神状态出发,对17和18世纪心态史、法国大革命史和其他阶段的社会历史进行深层解释。关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基于群众心理机制与社会大恐慌的史学取向和研究样态,最终在《大革命心态》等论著中得以充分体现。由此,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把法国大革命的心态史研究建设成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伏维尔积极投身心态史的研究实践,先后出版诸如《旧制度的崩溃》《巴罗克虔诚与非基督教化:启蒙时期普罗旺斯人对死亡的态度》《宗教与革命:共和二年的非基督教化运动》《从地窖到粮仓库:普罗旺斯从社会史到状态史指南》《意识形态与精神状态》《大革命的精神状态》等论著,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伏维尔与勒高夫、杜比、勒华·拉杜里等人一道,把具有法国特色的文化史研究或思想史研究取向的历史解释模式,发展到新史学转向的精神状态分析或心态史学阶段。
    在经济全球化语境和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相结合,在精神状态史的理论视野与实践领域里,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重新调整研究方向,并朝着纵深发展。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把具体研究领域同社会历史变动紧密结合,研究领域不断革新,研究成果贴近时代、充满现实感。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念同其他各种观念进行对话与交锋,促进了关于法国历史复杂性的史学解读,深化了对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认识。
    (作者:梁民愫,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