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近代史 >

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外国友人-----C.S.特里默大夫


    作者:桑杰,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特里默(Clifford Sharp Trimmer,1891年2月5日-1974年2月8日),南京大屠杀期间,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成员。生平1891年生于美国田纳西州米德尔瓦利,1913年获拉法耶特学院学士学位,1918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1922年来到南京,在金陵大学鼓楼医院担任医生。南京大屠杀期间,特里默的家人在江西省避难,但特里默留在南京鼓楼医院救助平民,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成员。


     


    南京安全区


     
    
     


    在南京沦陷期间,南京的医疗体系经历了从毁灭到重建的过程,医疗性质也从日常医疗转变为战时医疗。在支离破碎的时局下,这样的重建是万般无奈之局。或者说,是整个社会面对巨大创伤的自愈行为。战时的鼓楼医院作为整个南京唯一一家大型医院,它的身份已经从传统的“医生”转变为公共卫生和社会救助的执行者。当时特里默大夫在鼓楼医院内所担任的职务是内科医生,并且南京大屠杀时期兼管医院产科和 X 光科,同时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和国际委员会辖下卫生委员会副主任。


    从抗战前鼓楼医院有20余名医生、50余名考试合格的护士,到抗战爆发之后只有几名医生和一些未经严格培训的护理人员,南京沦陷时的鼓楼医院几乎成为一具空壳。在人手最为缺乏的时候,整个南京城里只有威尔逊和特里默等几名内外科医生,此种情况真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在《拉贝日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当时鼓楼医院的情形:“路灯熄灭了,在夜幕中,可以看见伤员在街道上蹒跚,没人去帮助他们,已经没有医生、卫生员和护理人员了,只有鼓楼医院的几个正直的美国医生还在坚持着……”记中提到的几个“美国医生” [1]实际上并不完全,当时留在鼓楼医院的包括临时接任院长的传教士詹姆斯·麦卡伦(James H. McCallum),两名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Rober O. Wilson)、C. S. 特里(C.S.Trimmer),一名张姓中国医生,还有两名美国护士伊娃·海因(IvaHynds)、格雷斯·鲍尔(Grace Bauer)和其它三名中国护士。此时的鼓楼医院正面临着医疗人员紧缺、经费严重不足以及日军的不断袭扰。然而正是这样一家医院的存在,为伤残军民和城市带来了一线生机。当时的鼓楼医院不单纯是医疗救助的提供者,还担负了卫生防疫、社会援助以及重建医疗系统的责任。它是一扇门,是所有善意的承载者,是漂浮在血海上的一艘船 。


     


    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烟尘四起的南京城的惨象


    《拉贝日记》中记载:“12 月 19 日下午 3 时,一日本士兵闯入鼓楼医院,当麦卡伦先生和特里默大夫要求他离开医院时,他竟然朝他们开枪,幸亏子弹打偏了。” [2]由于医疗任务十分繁重,而食品供给又严重短缺,再加上经常受到日军的侵扰,精神压力很大,导致医院员工的生存质量很差,威尔逊医生和特里默医生在此期间一度累病。12 月 17 日,威尔逊医生由于长时间的工作手肿了仍继续工作到深夜;12 月 26 日,特里默医生发高烧,102 度(华氏),其工作由威尔逊医生一人担起;1 月 30 日,威尔逊医生颈部得病。 [3]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危,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大屠杀期间在鼓楼医院的伤员


     
    
     


     
    
     


    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烟尘四起的南京城的惨象


    总之,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作为当时当地主要的红十字组织,他们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及其他中外慈善救助组织通力合作,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全力救助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难民,竭尽其所能展开人道救援运动,共同谱写了一片片人道主义的感人篇章,为红十字会的抗战救护工作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德]约翰·拉贝:《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拉贝日记》(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2.张生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英美文书·安全区文书·自治委员会文书》,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3.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4.[英]拉纳·米特著,蒋永强等译:《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新世界出版社,2015年4月版


    5、张注洪主编:《国际友人与抗日战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6月


    编辑:赵培文


     
     [1] [德]约翰·拉贝:《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拉贝日记》(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页。


     [2] [德]约翰·拉贝:《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拉贝日记》(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3] [德]约翰·拉贝:《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拉贝日记》(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