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中华大帝国史》与英国汉学

1588年7月,在荷兰军舰的协助下,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海上实力日益强大。这场因商业纠纷而引起的海上决战背后昭示着教权的斗争。英国的胜利意味着新教地位的确立,宗教改革成果得到了巩固,教皇对海上的垄断权宣告解体。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宗教自由成为英国等新教国家的主流思想。初步获得的海上航行权使英国觊觎已久的远东贸易权成为可能,英国人极力搜寻有关中国的信息,以期打通远东贸易航路。而葡萄牙、西班牙等老牌海上帝国与中国通商由来已久,择其有关中国的信息和资料为己所用无疑是英国了解中国的捷径。但由于此前出现的《马可·波罗游记》等译著对中国的介绍太过笼统或太过传奇,英国人迫切想找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介绍中国的专著,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的出版正好迎合了这一现实需求。
    1585年,西班牙奥斯定修会传教士胡安·龚萨雷斯·德·门多萨(Fr.Juan González de Mendza)的《大中华帝国史》(História do Gande Reinad da China)问世。1588年,该著由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1689?)译成英文在伦敦出版发行。英译本全名为《大中华帝国历史以及那里的形势:巨额财富、大城市、政治政府和珍稀的发明》(The Historie of the great and mightie Kingdome of China,and the Situation therefore:Together with the great riches,huge cities,politike government,and rate inventions in same.)这是第一部对中国社会、文化、历史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介绍的通史性质的著作,给英国人获得真实而详细的中国常识提供了最好的版本。有学者将此书视为欧洲汉学史上的开山之作,称其为“前汉学时期著作的集大成者,代表了汉学诞生前的最高成就”[1],“欧洲Sinology发展史上第一部可以称为学术的著作。”[2]英国学者赫德森(G.F.Hudson)指出:“门多萨的著作触摸到了古老中国的生活实质,它的发表可以看做是一个分水岭,从此为欧洲知识界提供了有关中国及其制度的丰富知识。”[3]美国学者拉赫(D.F.Lach)评价说:“门多萨的著作具有如此之高的权威性,可作为18世纪前所有关于中国著作与之进行比较的起点和基础。”[4]
    胡安·龚萨雷斯·德·门多萨修士1545年生于西班牙,17岁时就远渡重洋来到了新大陆。入奥斯定修会后在墨西哥城学习。1574年,门多萨被委派去陪一位同道赴马德里,而这位同道是从远东地区回来的,他打算向菲利浦国王请求允许他赴中国。可能就是这位远东回来的同道中人对东方的描述激起了门多萨对中国的兴趣,他亦极想随之去中国。1581年,门多萨奉国王之命率领一个西班牙使团前往北京,但因故未能成行。后来他通过走访客商、查阅资料等各种手段搜罗有关中国的信息,立志书写出一部关于中国的综合性著作。1584年,门多萨到了罗马,完成了《中华大帝国史》,并于翌年出版。
    《中华大帝国史》一书,尽管作者缺少亲身经历,内容属于对中国间接信息的再加工,然而它却以真实而详细的介绍和论述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出版后不到15年内就共有46个版本问世,在英、法、葡等国家一版再版[5]。此书之所以风行,主要原因是门多萨有效地利用了有关中国的原始资料和他人的研究成果。该书所用的葡萄牙方面的文献有若昂·德·巴罗斯的《十日记之三》(Ioam de Barros,Terceira decada da Asia)加斯帕尔·达·克鲁斯(Fr.Gaspar da Cruz)的《中国概说》(Tratado Das Coisas da China),而且也有许多是来源于作者与到过中国的西班牙人的交谈资料。向门多萨直接或间接提供资料的人员当中,有一些是在马尼拉落脚后的西班牙人,因各种缘由在中国登陆的三批西班牙传教团的成员[6]。此外,特别需要一提的是1575年访问过福建省的奥斯定修会会士马尔丁·德·拉达修士(Fr.Martin de Lada),欧洲学者称其为汉学家,他曾从中国带回大量的印刷品,后来找人译出,其中包括一篇已散佚的《中文的艺术与辞汇》(因故未刊),这些资料都为门多萨所用。
    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最初是用西班牙语写成,1585年在教皇的授权下于罗马首版。意大利文版于次年出现。随后西班牙文与意大利文版本多次重版。接着又出现了拉丁文本和德文本[7]119-148。英译本与法译本都是在1588年出版的①,表明英国对东方中国的关注程度并不逊色于欧洲其他国家。帕克翻译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是在英国著名的航海作家哈克路伊特(Richard Hakluyt,1552-1616)的积极鼓励下完工的。他说“说实话,我是在我最尊崇的朋友里查德·哈克路伊特的强烈要求和鼓励下承担此书的翻译工作的……他对祖国和人民的荣誉满怀热诚。两年多以前,哈克路伊特就把两部该书的首版到带到了会里。”②《中华大帝国史》是由约翰·沃尔夫(John Wolfe)出版社发行的,该出版社此前已出版了《中华大帝国史》意大利文版本。帕克把译著献给了瓦特·雷利爵士的同僚,航海家托马斯·卡文迪什(Thomas Cavendish,,1560-1592)。因为1588年卡文迪什恰好完成了英国人的第二次环球航行,回到了英国。据他说他曾经在中国南部沿海航行,且正准备通过西部航道再赴远东。所以帕克的题献显得正合时宜,他殷切希望卡文迪什能打通与中国的商路,以倾销英国过剩的纺织品,“你本人已经沿着中国海岸航行了,而且是距大陆不远的地方,已获得了一些当前中国的一些知识,据你说已经发现了我们纺织品的大量倾销之地……”[8]显示出了当时英国社会狂热的海外探险风气。帕克英译本的题献带有哈克路伊特手迹的特征,但明显不是由他题献的[7]119-148。帕克在前言中坦承了哈克路伊特在促进该书的翻译和出版中的功劳。他声明该译著是为了给英国公众进行启蒙,特别是那些支持凯文帝斯寻找西北航路到达中国的人。帕克翻译的是1585年西班牙文原版的《中华大帝国史》,明显不是取自于1587年的意大利文版本。帕克当时是西班牙语专职翻译,译了多部西班牙语的著作。仔细想一下,又不免心生疑窦,《中华大帝国史》原著是用西班牙语写成的,出版地是在罗马。在英国与西班牙交战正酣之际,两国间文化交流肯定会受到阻碍甚至停滞,英国为何能迅速得到此书的原版,并马上进行英译及出版的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