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古代史 >

自毁名誉:汉初一代贤相的避祸绝招


    自毁名誉:汉初一代贤相的避祸绝招


     
    
     


    萧何,沛丰(今属江苏)人,秦时为沛县功曹掾(县衙的主要官吏),汉初为丞相,后被封为相国,是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辅臣。“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这是刘邦给予萧何的评价。他与张良、韩信一起被誉为“汉初三杰”。当萧何还是秦朝县吏时就和当时的泗水亭长刘邦是好朋友,经常帮助刘邦。起事后,又和刘邦在一起,帮助刘邦巩固后方,保障兵源和粮食的供应,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万世之功,并被刘邦评定为汉朝第一功臣。就是这样一个不争功又尽职,和刘邦同生共死的人,怎么会几次三番引起刘邦的疑心,差一点招来杀身之祸的呢?这还真应了那句“伴君如伴虎”的民间俗语。那么,萧何到底是什么原因会使刘邦起疑心,他又是用什么招数一一化解了就要临头的大祸呢?


    避祸第一招,送子孙兄弟上战场当人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率领大军出关中击楚,作战在第一线。萧何留守关中,约束法令,保障供给,并有权在上奏同意后,设立宫室县邑;若有紧急需要,不及上奏,也可便宜行事,权力真的够大。萧何办事稳妥,治理有方,在他的领导下,关中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关中地区成为楚汉战争中刘邦最坚强的后盾,萧何也成了关中地区家喻户晓的人物。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楚汉二军正对峙于荥阳的京索两地之间。在这严峻的战争关头,刘邦却数次派使者到后方去慰问萧何,使得萧何非常感动。这时,一个叫鲍生的门客提醒萧何:“丞相,你的祸事来了!”萧何不解其意,鲍生接着说:“汉王在前方作战,食不甘味,睡不安寝,却数次派使者来慰劳丞相,是因为丞相在后方名望太高,汉王对您不放心啊!汉王一旦起了疑心,您的祸事就要到了。”萧何恍然大悟,向鲍生请教避祸之法,鲍生说:“如今能避祸的唯一办法,就是把您家族中凡能打仗的子孙昆弟,都送到汉王军营中去当兵,这样,汉王一定会很高兴,不但会对您放心,还会益发相信您。”萧何听从了鲍生的建议。当萧何把家族中的数十名子孙昆弟,都送到前线的刘邦军营当兵时,刘邦果然非常高兴,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就这样,萧何用家人做人质的招数,躲过了第一次祸事。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在诸侯的拥立下,当了皇帝。汉六年大封功臣时,群臣争功不己,刘邦却认为诸将只是“功狗”,而萧何是“功人”。更有关内侯鄂千秋进言:“曹参等诸将攻城略地,只是一时之事,一时之功;而萧何镇守关中,为皇上补充军力和粮草,在皇上数次被项羽打败之时,萧何却能保全关中,并及时给皇上提供新的补充,以巩固的关中后方等待皇上,所以萧何为大汉立的是万世之功。”刘邦点头称是,并下诏,萧何今后可以穿鞋带剑上殿,入朝时也不用小步快走了。


    楚汉战争结束后,社会经济破败,民生凋弊。萧何根据当时的特殊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使社会逐步安定,生产得以恢复,人民得到安生。可就是这样一个于汉有万世之功,对汉尽心又职的萧相国,几年后,又让刘皇帝对他产生了第二次信任危机。


    避祸第二招,拒封破财保平安。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与萧何合谋处死了准备谋反的韩信。己平定陈豨叛乱还未回到京城的刘邦,闻讯后立即派使臣回京,封丞相萧何为相国,再增加封地五千户,并派一个都尉率五百士兵负责萧相国的安全保卫。大家都来向萧何道贺,唯独一个叫召平的人来致吊。这个召平,曾是秦朝的东陵侯,秦亡后,成了老百姓,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因为他种的瓜非常好吃,所以百姓称他种的瓜为“东陵瓜”,这是一个贤能之人。召平对萧何说:“您的祸事从此开始了。陛下连年征战,餐风饮露,而您则安居都中。您没有兵革之事,如今却加封食邑,设置兵卒保护。表面上是尊敬您,以韩信在京城准备谋反的教训来看,实际上是陛下对您起了疑心。”萧何原本没想这么多,一经提醒,顿觉大事不妙。他意识到,自己因为功高压主,己经成为继韩信之后,皇帝疑忌的首要对象了,一时惶恐,不能自解。召平说:“您只要拒受封地,倾家中之财以作军需,自然便可免祸。”萧何依言而行,刘邦果然喜欢,猜忌之祸暂时消解。


    但不久,第三次祸事又来了。


    避祸第三招,自毁名誉度晚年。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秋,淮南王黥布造反,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讨伐,虽然远离都城,但却记挂着萧何,三番五次派使者回京看望萧相国,并问使者相国在做些什么?使者如实告诉刘邦,说相国在按照循例安抚百姓,倾尽家财供应军需,如平定陈豨的时候一样。刘邦听后,什么也没说。有门客对萧何说:“你被灭族的日子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劳第一,己无可复加了。您初入关中,便得民心,如今己十多年了,百姓都亲近您。因为您勤政为民,百姓对您由衷敬爱。皇上数次派人问您的情况,就是怕你会撼动关中,这不是灭族的大祸就要降临了吗?”萧何闻言惶恐问计,门客说:“如今避祸之计,便是您用低价赊欠的办法强买多买百姓的田地,以此自毁名誉。只有这样也许皇上才会稍稍心安。”萧何听从了门客的建议,贱价强买百姓田宅,自毁爱民的声誉。刘邦听说后,非常高兴。平定黥布回京时,百姓拦道上书,说相国贱价强买百姓田宅数千万。刘邦回京后,萧何来参拜,刘邦指着百姓的上书笑道:“这就是相国办的利民的事吗?”并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说:“你自己去向百姓们谢罪吧!”而萧何却因此又躲过一劫。


    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祸事还是来了。尽管萧何自毁声誉,但他本质上还是爱民的。为了长安百姓的利益,他向刘邦上奏道:“长安地域狭窄,而上林苑(皇家园林)有很多空地,弃荒了很可惜,如果能让百姓进去耕种荒地,可以将种的粮食归种田人,粮稿归官府。”这本是一个公私兼顾的好办法,可刘邦听后却大怒道:“你一定是受了商人的贿赂,来为他们向我要上林苑。”并将萧何交给廷尉下狱问罪。过了几天,一个姓王的卫尉利用侍卫刘邦的机会为萧何求情道:“忠于自己的职责,为民之利请命,是真宰相应该做的事,陛下为何要疑心相国受了商人的贿赂呢?况且,楚汉相争时,平定叛乱时,都是陛下率军前往,而相国镇守关中,当时只要相国一动摇,关中地区就不是陛下的了;斯时相国都不以其时为利,如今怎会接受商人的贿赂呢?”刘邦自知不妥,当即派使者执节去监狱放出了萧何。此时,萧何虽己年迈,但仍赤脚入宫谢恩,刘邦自我解嘲道:“相国不要这样了!相国是为百姓的利益请求开放上林苑,而我不答应,说明我不过是桀纣之主,而相国则是贤相。我故意抓了相国,就是要让百姓知道这是我的过失啊!”


    萧何为人一贯恭谨,有了这些教训,晚年就更加谨慎了。他把田宅都置办在穷僻之处,也不建高宅大院。他说:“如果我的后代贤能,一定会学我一样勤俭;就是不能干,家产也不会被豪强所夺。”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萧何病重,惠帝刘盈前来探视时问:“您百年之后,谁可代您?”答:“知臣莫如君。”又问:“曹参如何?”萧何在病榻上顿首道:“皇帝识人得当,萧何死而无憾了。”其实,由于刘邦在建国初论功行赏时,评了萧何第一,曹参第二,因曹参并不服气,使得二人关系不太好,但萧何却不计较这些,仍然无私地举荐了曹参。这才有了给大汉带来安定繁荣的“萧规曹随”、“无为而治”。也就是在这一年,一代贤相萧何去世了。


    (全文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