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新中国史学的发展与成就(二)(3)

换一个角度看,从理论的角度,从宏观思维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研究学科的成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对理论的兴趣在逐渐下降。1954年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的学术讨论,充满了理论思维,引经据典,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探讨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发展趋势。这一讨论进行数年,在学术史上可以记录在案。当然,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会有失误,会有幼稚的表现,会有标签现象,也有影射史学的出现。这些失误,会在特殊的政治气氛下,使史学工作者走入歧途,出现“文革”期间“评法批儒”、“儒法斗争”中史学工作者被利用的情况。
    “文革”结束后,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过讨论中国近代史宏观理论问题的热潮。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关于洋务运动性质问题的讨论,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都曾经坚持数年时间。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中国近代史领域宏观理论问题的兴趣,逐渐降温了。是不是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讨论呢?不是。关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分期问题,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沉沦”与“上升”问题,关于现代化范式与革命史范式问题,关于“告别革命”问题,关于是否需要用唯物史观指导近代史研究问题,等等,问题提出来了,却未见引起热烈的争鸣。不是完全没有争鸣,而是争鸣开展得不热烈,完全达不到20世纪50-60年代、80年代的水平。对中国近代史领域宏观理论问题讨论的降温,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的下降。与此同时,来自域外的各种史学理论蜂拥进入国内。以前学者在论著中,往往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来开展自己的论证。现在的年轻学者则往往引述西方某学者的论点,来开展自己的论述。处处引述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是一种教条主义;处处引述西方学者的言论,也是一种食洋不化的教条主义。所谓宏大叙事被冷落,所谓碎片化选题出现,历史虚无主义的所谓研究结论就容易出笼了。
    我们的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领域、学术领域出现多元多变现象,这是近代史研究领域出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下降的客观原因。但是,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学术领域多元多变的情况下,有远见的历史学者在注意吸收各种有价值的西方史学理论的时候,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立志在中国近代史领域做出贡献的历史学者,可以借鉴后现代史学的积极因素,却不能被碎片化选题牵着走,否则,史学研究的价值是要大打折扣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学研究,不是要一句一句地去背诵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而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看待历史,研究历史。这样的研究,对于我们还原历史真相,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是会大有帮助的。
    回顾6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走过的路程,尤其是回顾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我以为,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近代史实际相结合,探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规律,探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及其多种可能性,探讨在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主题下,中国历史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如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还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学术研究工作上还有许多事情可做。
    注释:
    ①参见拙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该文依据胡绳武先生的意见做了若干修订,收入拙著《追求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②按:1949年以前,历史学者对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没有形成明确的意见,或者说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基本上是一个含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