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驰 | 高跟鞋、长筒袜、蕾丝花边……这些都曾是地道的男人装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8:11:00 搜历史 newdu 参加讨论
本 文 约 4200 字 阅 读 需 要 9 min “性别平等”,现在好像更多是女性在呼吁,其实,男性在某些方面也是性别不平等的受害者。 比如对性别的呆板印象,女性穿上男款的西装、军装,发张自拍,下面的评论多半是“飒爽英姿”、“巾帼豪杰”之类的,而男性要是发一张紧身吊带裤袜高跟鞋蕾丝花边的照片,收获的绝对是“伪娘”、“人妖”、“变态”,不厚道的还会加上一个“死”字。 然而,这些不但都是偏见,更是无知:从源头上说,高跟鞋、连裤袜、蕾丝花边,甚至格子裙,那可都是地道的男人装。 高跟鞋有统计,世界上70%的女性都穿高跟鞋。特别在现代都市,高跟鞋堪称街头的标志景观。是但谁又知道,这种鞋子其实并非现代产物,而是和象形文字一样古老。 根据壁画显示,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埃及人就发明了早期的高跟鞋。当时的高跟鞋的造型很简单:几根带子将几片皮革固定在一起,带子的末端还扎成一个“T形十字架”,这种类似于现代女性标志的符号在古埃及文化中象征着“生命”。 埃及人的高跟鞋 事实上,这种鞋在古埃及也确实与宗教密切相关,主要用于仪式,在出席宗教仪式的时候,埃及贵族无论男女都穿高跟鞋,以示郑重。同样,高跟鞋也是区分阶级身份的标志,平民百姓是不穿的——确切地说,不论高跟平跟他们都不穿,古埃及的社会底层基本都是赤脚的。 当然也有一个例外,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平民群体也穿高跟鞋,而且必须穿,他们就是埃及的屠夫。因为屠夫整天在满地的污血和动物尸体中踏来踏去,不得不穿高一点的鞋子。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群腰大膀圆的糙汉子,面带凶相,露着一身油腻的肥肉,手里攥着剥皮剔骨的尖刀,往下一看,脚上却穿着一双高跟鞋——这是什么画面? 到了中世纪,欧洲流行一种“软木高底鞋”,作用也跟埃及屠夫的高跟鞋差不多。 中世纪的欧洲毫无卫生意识,街道上到处都是垃圾、粪便、污水,为了避免弄脏鞋子,一个高高的木质鞋跟就被发明出来。据说,这是波斯人带到欧洲来的(一说为土耳其人),作为骑射民族,波斯人常年与马相伴,有后跟的鞋子有助于他们在马镫上立地更稳。 中世纪的软木高跟鞋 这种鞋先是受到爱好骑马的欧洲贵族的青睐,后来又因为可以一鞋多用,高跟鞋的款式于是普及开来。由于先在贵族圈里流行,所以起初,它可是爷们的象征,欧洲的男性贵族重视仪表,穿上高跟鞋后高人一头的感觉,和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更匹配。 欧洲的贵妇们也竞相效仿。先是社交名媛,接着是闺阁秀女,高跟鞋无死角地征服了女性消费者。随着时代的发展,鞋跟被弄得愈来愈高,最夸张的情况下竟达18英寸,穿着这种鞋子无异于踩高跷,迈起步来可谓难于登天。 穿着软木高跟鞋的西班牙女性 更有研究者认为,不断增高的鞋跟里,藏着男权主义的心机:鞋跟太高行动不便,女性出门离不开男人搀扶,这就让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也有人认为:这是丈夫们干的,要是婆娘们连走路都难,那还怎么偷偷溜出去幽会呢? 1533年,未来的法国皇后凯瑟琳·德·梅迪西借助高跟鞋,打败了情敌戴安娜·德·普瓦捷,凯瑟琳娇小玲珑,而戴安娜身材高挑,于是凯瑟琳设计出一款后跟细长的鞋子来,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款女用高跟鞋,穿上它,凯瑟琳补上了短板,举手投足间透露着一股非凡的魅力。高跟鞋一下子火透了欧洲宫廷,更进而成为权威的象征,后来,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甚至规定:禁止平民穿染色高跟鞋,禁止其他人的鞋跟高度超过他的鞋子——幸亏这命令不是拿破仑颁布的。 脚蹬高跟鞋的时髦青年路易十四 18世纪末,欧洲时局开始动荡起来,高跟鞋的热度随之消退。法国大革命后,民主主义开始深入人心,作为特权象征的高跟鞋随之遭到摒弃。与此同时,欧洲的男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只有柔弱无能的女人才穿高跟鞋。这种鞋子从此彻底退出了男性时尚舞台,正式成为女性的专属用品。 长筒袜和紧身裤作为爱美女性又一大标配,长筒袜的历史并不比高跟鞋短多少。考古学家曾在古埃及的一个贵族陵墓中发现过一双长袜,据说做工极其考究。 事实上,“长筒袜”(stockings)一词源自古希腊语。在古希腊时代,它是奴隶和工人们穿的。早期的长袜较为宽松,但到了12世纪,它的质地紧绷了许多,开始与现代的紧身裤接近。事实上,中世纪欧洲男性的下衣就是一种紧身裤袜。中世纪的汉子们除了喜欢“高人一头”外,还喜欢展示自己的腿型,而以斜裁或对角裁制成的紧身裤袜可以与人腿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勾勒出穿戴者的腿部曲线,因而成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的一致选择。一些男人为了凸显自己的雄性之美,还会在紧身裤袜的裆部部分连上一片布片。 16世纪时期,世界上第一台缝纫机诞生,包括长筒袜在内的袜类迎来了一波技术革命,针脚更细密,用料更精良的针织长袜开始流行。而原先从腰包到脚的紧身裤袜也“分了家”:上半部分成了紧身裤,下半部分演变为长筒袜。款式也变得更为繁多。如紧身裤就衍生出内衬短裤、宽脚短裤(即著名的“南瓜短裤”)等品种。 穿着南瓜短裤的亨利七世 到了19世纪,男人们开始改穿长裤和短袜,长统裤袜及其附件——吊袜带在男性群体中不再流行,却更受女性群体的欢迎。20世纪30年代,法国著名时装工坊“都彭”发明了尼龙,使得机织棉质长筒袜更加流行。尼龙袜于这一时期成为女性衣橱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时的女人不穿上一双尼龙袜,都不好意思出门和人打招呼。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款长及腰部的紧身长筒袜,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紧身裤袜。 蕾丝花边蕾丝花边的起源充满争议,因为它本就是装饰工艺衍生出的副产品。一般认为:花边是在15世纪出现的。该世纪晚期的绘画作品上出现了原始的编织花边,到了16世纪,梭织花边开始从意大利传入瑞士。 最初,蕾丝花边的应用群体是天主教神父,他们的仪式礼服上经常织着花边。16世纪,花边在欧洲西北部得到推广,从此开始在服装市场上走红。16世纪50年代,威尼斯出版了第一本花边图册。花边的制作工艺极其简单,因而普及速度快得惊人。到了17世纪,佛兰德斯、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许多中心城市都有了自己的优质花边。醒目的几何形针织花边、亚麻布质的梭织花边,乃至金银质花边先后成为时尚圈的宠儿。花边的编织方法也越发多种多样。 17世纪初穿着蕾丝花边的英国贵族 17世纪末至18世纪,花边变得越来越精美,它们往往以质地极度上乘的亚麻线制成。法式针织花边与佛兰德斯的梭织花边是花边市场的统治者,它们被应用于领结和垂边上,用以彰显应用者的财富和优雅品味。英国日记作家塞缪尔·皮普斯曾在日记中提到:他打算把自己外套袖子上的金花边拿掉,免得有人指控他生活腐化。 蕾丝花边何时成为女装专属附件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时至今日,无论是T型台上,还是街头巷尾,时尚女性的服装上总少不了它的身影。 格子呢子裙一个大男人穿短裙,很多人都会觉得他是伪娘。但世界上第一款短裙——“基尔特”——还真就是男人穿的,而且只有男人才穿。 “基尔特”(又名苏格兰格子呢子裙)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16世纪末,它原本是苏格兰高地地区的盖尔族男子的传统服饰。按照乔治·布坎南《苏格兰史》的说法:苏格兰裙其实就是一块硕大(宽约2码,长4至5码)而紧绷的羊毛布料。穿戴者把布匹铺开,将布匹中段抽褶,而后用一条腰带把它围在自己身上。裙子上的十字方格图案是它的特色,它代表着穿戴者的籍贯。 身穿基尔特的高地人,17世纪版画 看过电影《勇敢的心》的读者,一定对这种服装很有印象。但《勇敢的心》里展示的方格裙实际上是它的早期形式,即所谓的“大方格裙”,又名苏格兰呢子束带披肩。这种服装是多功能的,当你把它披在左肩肩头的时候,它就成了一件斗篷。把它的一角卷起,就能制成口袋。到了晚上,你把它拉直,铺在地上,它就是一条毯子。逢到天气不好的时候,你把它罩在头上,又可以为你遮风挡雨。 电影《勇敢的心》中的大方格裙 我们今天常见的格子呢子裙,实际上是“大方格裙”的衍生品,它叫“小方格裙”,说白了其实就是“大方格裙”的下半部分。公认观点认为:18世纪20年代,一个名叫托马斯·罗林森的兰开夏人来到因弗尼斯开办冶炼作坊,并雇佣当地的高地人为他工作。他发现:高地人的大方格裙过于宽大,干起活来碍手碍脚,于是他设计出一种打褶短裙,即小方格裙。但也有人宣称:早在1746年,小方格裙就在高地和低地北部地区流行起来了。 讽刺的是,无论是大方格裙还是小方格裙,本都只是高地和低地农村贫民的服装,然而英国政府于18世纪中期镇压了苏格兰的高地人起义(高地氏族支持詹姆斯二世党人)后,为了摧毁苏格兰文化,将苏格兰裙列为禁穿服饰。如此反而激发了苏格兰人的爱国心,许多不怕死的人纷纷穿上方格裙以示抗议。禁令撤销后,苏格兰掀起了一股考古热潮,新成立的高地社团鼓励人们穿起本民族的裙装。1822年,英王乔治五世在访问爱丁堡期间,以一袭华丽的苏格兰裙现身,进一步将“方格裙热”推向高潮。打这以后,格子呢子裙彻底成为苏格兰民族的文化象征。如今,一群群身穿鲜红色格子裙,吹笛打鼓走在街头的大男人,已经成为苏格兰的节日一景。 身着苏格兰裙的乔治五世画像 今天的格子裙也不再是苏格兰人的专利了,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将格子裙定为中学女生的校服裙。当年边荒糙汉的专属服饰,今天却造福了全世界的爱美女性,这岂非不同性别间审美取向和谐互补的一大美谈!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水滴 这是第 123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