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近代史 >

纸上山河:情真意切,认错老爸烧错香的事常有


    本文作者:晏欢


    编者注:


    数年前一个朋友给了他祖父名字和一些线索资料我,托我寻找起其祖父更多的资料。


    据朋友说,他父亲十多年前在参观黄埔军校时,认出了祖父的照片(黄埔军校炮科教官,死于五十年代初镇反,父亲是遗腹子),他父亲当时激动得抱像痛哭,情绪平静后请管理人员把照片复制了一张,请回江西家中,晨昏请安,上香不止……


    十五分钟后我告诉朋友:十五年来,你父亲认错老子烧错香了。那个教官是云南人,你祖父是江西人。至于令尊解释教官名字与令祖名字不同的原因,乃是令祖于黄埔就职时文书登记错误云云,纯属癔测。


    朋友口瞪目呆,自言不敢把这事回家告诉父亲,怕老人打击太大受不了,只好将错就错……


    追终慎远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美德,但民国历史因为缺乏系统完整的资料,写作者须万分小心,证据到哪里,话说到哪里。


    民国历史,知道越多,越不敢说。尤其是涉及军史,不是没门槛的。(连阳标统)


    ——————————————————————————————————————


     
    
     


    晏欢、胡博合著《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一书封面。


    今天阅读了一篇由汤兴萍原创的网文《入狱20年,父亲特赦后第一次见面喊我“同志”》,感人至深,让世人知晓了抗日军人杨公柱少将的戎马生涯以及后来的坎坷人生,令人崇敬和感慨。尤其对将军后人热心参与关爱抗战老兵的活动感佩不已,因为我本人也曾是积极投入到其中的一名志愿者。


     
    
     


    这篇网文的题头截图


     
    
     


    这篇网文中最吸引我目光的照片,也是本文唯一想要澄清的一点。


    记得前年五月在昆明的云南讲武堂举办《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一书讲座时,有一位王先生追着我说他外公覃遵三将军就是上面这张照片的三排左一(这位‘三排左一’还出现在同时间同场合的另外一张照片上),王先生还为此接受了昆明当地的传媒专访,这件事被当成是王先生家族历史的一个重大发现。


    我当时既无法证实也不能否认,因为,在这张作为我和胡博先生合著的《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一书封面的照片中,唯一一位我们无法辨明身份姓名的人,正是‘三排左一’。但是根据王先生报出的其外公覃遵三的姓名及部队番号,我们却是查出来了此人的人事登记记录是到1948年是一名上校大队长,几本没有可能在五年前拍摄这张照片。这事就一直搁置,我没有再提。


     
    
     


    我没有保留当年的云南传媒报道,只能在百度上搜得,很容易,只要输入覃遵三,就有很多条结果出来,但都与三张“三连拍”有关。


     
    
     


    “三排左一”在“三连拍”的第二张照片中的位置是左起第二人——不明身份的少将军官。


     
    
     


    这张来自于史迪威将军家人的照片,曾让我非常痴迷,花了几年时间和胡博切磋探究,最终直到成书,仍然无法判明“三排左一”的身份。


     
    
     


    这张同样来自于史迪威将军家人的照片,被我成为“三连拍”的第二张。根据史迪威日记,拍完集体合影后部分人曾去结伴游览滇池和龙门。王先生是最先根据这张照片里的“左二”认定是他外公的,因为这张照片中,没有被遮挡,形象完整易辩。这张照片早已经发生了许多感人的“辨认”故事,中美两国的传媒均有报道。


     
    
     


    封面照片里的“三排左一”


     
    
     


    “三连拍”第二张龙门前的照片中的左二,是同一个人无疑,也就是被指认的覃遵三将军。


    两年前我就认真做了对比,这是同一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合。


    过去两三年中,我在数个场合就《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一书做讲座,大凡谈及寻找、辨认亲人照片这个话题,我总是反复强调这一概念:“几乎每一位抗日军人的家人及后人都是极力地维护先辈的荣誉和尊严,那怕不顾事实地夸大事实或是主观臆想地、一厢情愿地希望某个影像是自己的先辈!无一例外,包括我自己,情有可原,万分理解。”


    过去十年,我帮助许多抗战军人本人寻获了他们自己当年的戎装身影或抗战军人的后代见到了先辈的样貌,上面这句话是我通过无数个实际案例,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所获得的经验和心得。


     
    
     


    三年前,我成功帮助我在2010年就认识的武汉大学中文系学子、中国驻印军西格瑞夫医院翻译官李晓声少校1944年在缅甸密支那的军装照,一时传为佳话。但这成功的后面不可缺少的是:他本人的其它军装照片、他本人的日记、这张照片背面的英文文字注解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等诸多线索,缺一不可。可惜的是,找到照片时,李晓声少校已经离世,而我是在他健在时认识他的,一直想找到一张他的照片给他一个惊喜、归还他一份荣耀。


    今天看见汤文中出现这张照片时的前后文字都没有提及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和历史背景,就在照片下方注明了七个字“杨公柱(三排左一)”,显得比较突兀。而且这么巧,正是两年前被“认领”的覃遵三将军。


    多点儿笔墨来讲解一下这三张著名的中美高级军事会议“三连拍”照片。时间是1943年3月1日(根据史迪威日记、陈诚日记以及郑洞国回忆录),地点在昆明的西山(有两张背景中出现龙门的石牌坊),主题是中美高级军事会议,参加人员中方全部是中将副军长以上的高级将领,照片中仅有三位少将,除去另两位都是外事军官(鲍静安、刘云翰)外,就是‘三排左一’的这位唯一没能辨别出身份姓名的军官。


    之所以用合影来做封面,主要是因为它的唯一性和完整性,找不出第二张照片来做将帅图志的封面。中国军官除三位少将外(两位是因为外事职务军衔降一级才站进来的),全部上将和中将。


    仔细阅读汤文,发现口述者并没有就如何发现杨公柱在这张照片中的前因后果,也没有叙述任何杨公柱生前曾提及自己在这个场合的线索,可以判断,是杨公柱的后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来指认这位“三排左一”是自己父亲的,而恰恰这一位“三排左一”是整个照片中唯一一位尚未被证实身份姓名的将军,这就让人不得不质疑他们指认照片时的“有选择性”和缺乏严谨了。


     
    
     


    辨认照片除了证据之外,我们还要对比五官及相貌的相似度。这事汤文中举出的杨公柱晚年照片和“三排左一”的对比。


    上面提及的王先生最后坚持,非要求在昆明的云南讲武堂里长久展出的这张照片的人物注解写成了他外公覃遵三不可,主办方也按照传媒报道为依据,如此注解,了却了他自己“一厢情愿”的心愿。殊不知,我们掌握的国民政府资料显示,抗战军人覃遵三在1948年3月30日任官陆军步兵上校,并退役。这就能断定覃遵三上校在1943年3月几乎没有可能戴着少将领章站在那张照片的“三排左一”和那一群高级将领合影并且游览龙门了。


     
    
     


    “三连拍”的第三张照片,还是这班将领,还是西山龙门,角度不同而已。


    为什么说一大堆覃遵三的事儿来反证杨公柱呢?因为,无独有偶,这份国民政府的历史文件中,杨公柱亦在同一天任官陆军步兵上校!两人在同一个名单中!


     
    
     


    国民政府1948年3月30日的任命文件,覃遵三、杨公柱都在名单当中。


    弄清楚史实、具体职务官阶与弘扬覃、杨二位抗战军人浴血奋战、忠勇奉献的为国经历并不矛盾,我在这里要厘清的是照片究竟是不是杨公柱,目的也是为了还给他一个真实的历史史实,同时也是对那照片的真正主人(尽管不知道是谁)的尊重。


    让我们向抗日军人杨公柱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