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古代史 >

1644年的单选题,吴三桂为何选择看似最不可能的答案?|金庸系列


     
    
     


     
    
     


     
    
     


     
    
     


     
    
     


     
    
     


     
    
     


     
    
     


     
    
     


     
    
     


     
    
     


     
    
     


     
    
     


     
    
     


     
    
     


     
    
     


     
    
     


    编后语


    在金庸的《鹿鼎记》中,成为清朝平西王的吴三桂与主角韦小宝有几场精彩的对手戏。小说通过陈圆圆的讲述,倒叙了山海关大战中吴三桂降清的经过,并从侧面描写了三藩之乱的始末。


    在历史上,吴三桂是最后一个投降清军的辽东名将。


    抗清名士夏允彝在《幸存录》中说:“三桂少年,勇冠三军,边帅莫之及。闯寇所以诱致之者甚至,三桂终不从。都城已破,以杀寇自矢。包胥复楚,三桂无愧焉”。站在明朝士大夫的立场上,把吴三桂比成春秋时期的申包胥,评价非常高。


    以身殉国的夏允彝没有料到,后来的局势发展是农民军(大西军张献忠余部)与南明小朝廷联手对抗清军,阶级矛盾让位于民族矛盾,亡国让位于亡天下。而吴三桂却靠投机左右逢源,一步一步迈上了权势的巅峰。


    要了解吴三桂的内心转变,就必须了解他的生平。吴三桂的祖籍是江苏高邮,祖上因为经商来到了辽东。吴氏通过与辽东望族祖氏(祖大寿家族)的联姻,迅速发展起来了。


    祖氏世居辽东,累世为将,根深蒂固。崇祯三年,袁崇焕被处死,而作为袁的部将,祖大寿却可以安然回到辽东,个中原因,在于崇祯不敢轻易动祖氏家族。


    祖大寿降清后,吴三桂带的三千辽兵,主要是以吴氏父子、兄弟、亲属及其子弟、家丁组成的。孙承宗的“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策略,其中一个后果就是导致军队存在一定的私家化倾向。


    所以崇祯死后,吴三桂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去留,还有这三千部曲的命运。谁能给他军饷,养活这些人,他会优先选择投靠谁。辽兵与农民军之间的仇恨,远远没有与宿敌清兵深。投靠李自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李自成为了兑现“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承诺,对地主阶级疯狂拷饷,甚至存在扩大化倾向,这就与吴三桂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了。按照李自成的政治逻辑,吴三桂迟早是革命的对象。(和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说的不一样,李自成进京后并没有腐化,可参阅顾诚《南明史》的考据)


    吴三桂重回明朝士大夫的立场,向宿敌建州女真借兵“为君父复仇”,也符合其自身的利益。不过多尔衮一代枭雄,不可能按照吴三桂的套路走,他改变了进兵路线,抓准了吴三桂与李自成两败俱伤的时机。


    双方实力悬殊之下,吴三桂与多尔衮的议价空间越来越小。从主张拥立朱明后裔为新主,与北朝(清)划黄河而治,逐渐转变到助清军剿灭朱明后裔。就这样,一步一步滑向了当时的两重道德的深渊:即坏了夷夏之防,又毁了君臣之伦。


    吴三桂的这种心态,与近代协助日本侵略中国的朝鲜兵很像,一些朝鲜兵比日本兵还要狠。后来吴三桂绕过李定国,从缅甸骗回了永历帝后,按照规矩得押送到北京,但他上书主张就地处死。


    对于处死永历帝的方式,吴三桂主张斩首,连清兵的将领都看不下去,好歹是一国之君,得留一个全身。后来吴三桂把永历帝勒死后,还是焚骨扬灰了。这一个黑点,就是用可以将黑人洗白的洗衣粉,都洗不掉。


    后来康熙撤藩,吴三桂跑到永历帝的衣冠冢那里哭,表示他错了。不能说吴三桂的行为完全是作伪,他应该是在忏悔:老子太傻逼了,卖君求荣却落到兔死狗烹的下场,还得遭受万世骂名。


    确实,对于一个利己主义者来说,生前死后的便宜都没有占到,还有什么比这更蠢的。


    
    


    参考资料:


    计六奇《明季北略》,杨士聪《甲申核真略》,彭孙贻《平寇志》,谈迁《国榷》,佚名《吴三桂纪略》,刘健《庭闻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