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古代史 >

战国“杜月笙”:靠什么玩转齐国几十年不倒


     
    
    
    
    
    
    
    
    
    
    
    
    
    
    
    
    
     


    上古文献多毁于秦火,春秋战国故事,真真假假,虚实难辨。


    本文材料综合于《史记》与《战国策》。《史记》大量取材于《战国策》,但《战国策》本是一本漏洞颇多的不靠谱史书,太史公取材时有取舍,甚至有改动新增。


    例如,《战国策》中规劝孟尝君不要去秦国的是苏秦,《史记》中却是苏代。《战国策》中,冯谖收利息时烧掉了所有借据,而《史记》只是烧掉了还不起利息的借据。冯谖的名字,《史记》为冯驩。由此可见,太史公做出了他觉得更合理的改编。本文也做出了取舍。


    《史记》有两个新增故事,一是受恩惠者为证孟尝君清白,自刎于王宫门前《晏子春秋 》中,北郭骚自刎以打消齐景公对晏子猜疑。有人怀疑,司马迁将晏子事迹嫁接到了孟尝君身上。


    另一故事,孟尝君从秦国逃出时,路过赵国县城,当地人围观嘲笑他是“渺小丈夫”,孟尝君领着门客血洗该城,杀死几百人。此事不知史料来源,但与太史公给《孟尝君列传》所写结语互有呼应。


    司马迁结语写道,他曾经去过薛地,那里百姓好勇斗狠,蛮横粗暴,与邹、鲁两地民风迥异。当地人说,这是孟尝君当年从各地招揽了六万多家奸人任侠之士所致,所以,孟尝君有黑社会老大的风范。民国时期,曾有人把杜月笙和孟尝君相提并论。


    孟尝君的选才标准,成为世人争议焦点。1300年后的王安石这样评价:“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王安石觉得,孟尝君没有招到对国家有用的“士”。


    也有人不认同这样的观点。现代诗人聂绀弩认为,鸡鸣是一种口技,与人品无关。传统观念,士农工商,人因工种分出了贵贱。同是“低贱”术人,看门人侯生与屠户朱亥,却为信陵君策划了窃符救赵这种惊天动地的义举,他们何尝不是一种“士”?


    其实,这里的“士”,与职业无关,更多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与情怀。翻译成金庸先生的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孟尝君和他的门客,在这个层次上确实乏善可陈。司马光说,“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孟尝君的养士,更多是为了一己私利。所以,他更像一个江湖老大,三教九流来者不拒,有一技之长者,皆可入麾下。


    战国时代,人才流动频繁,谋士习惯游离多国。但是,孟尝君是凭借齐国王族身份拥有了巨大财富,进而养士获得名望的。他晚年攻伐母国的行为,被司马光视为晚节不保。“至其晚节,遂挟仇敌以覆宗国,保薛中立,自比诸侯,臣而不臣,孰甚于此! ”


    其实,年少时的孟尝君,并非没有家国概念,并非没有眼界格局。身在富贵之家却忧国忧民,一番充满忧患意识的对话深深打动老爸,顺利成为了接班人。只是时光流逝荏苒,曾经热血的理想主义青年,终于在政治斗争中模糊了底限,在利益沉浮中变得面目全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