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田兆元]毛衣女故事之生育互助问题——传统叙事的向实研究路径(3)


          三、现实向传统叙事的提问
    当我们看到,现实的借种借腹问题正成为重大社会问题,就会觉得我们这样理解传统故事并不是空穴来风,它不仅仅有历史民俗的背景,而且有现实的实在的依据。
    先说借种带来的问题。由于借种问题由来已久,民间依然有人在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生育互助,以解决现实中本人无法解决的生育困难:男性缺乏生育能力,而双方又不想离婚,欲维持家庭的稳定。其暗流涌动,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但是借种不符合现代法律,这就为各种冲突埋下隐患。
    有媒体曾经为这种借种打广告,如:2004年10月21日《重庆商报》,第4版广告,征婚交友广告中“借种”广告多达10余条。如:“贵妇寻香火,34,性感漂亮,夫台商,千万资产无子继承,渴望做完整女人,寻求健男了却心愿,重酬50万,真实,拒绝游戏。”
    有13名自称富豪的女子同日登报“借种”。有4名表示要重酬男方,但未注明金额,其他9人皆称重酬男方20万至60万,总酬金达310万。这样的广告,实际上是在为确实存在的现代借种行为推波助澜。
    如今,如果在搜索引擎上查找“借种”,就会出现两类大的问题,一是因为借种反悔引来法律纠纷,这说明传统的习俗与现代法律产生矛盾,迄今没有好的解决方案。一是因为借种引发的欺骗案件,这说明借种问题涉事敏感、神秘,容易使人上当受骗。
    但是,我们更要关注的是不孕不育问题日期严重,借腹借种问题将不可阻挡的以各种形式延续。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21世纪,不孕不育将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数据显示,已婚夫妇不孕发生率为8%—15%。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和国家,不孕不育比例越大。在中国,不孕不育发生率缺少全国性的大样本数据,但某些地区性的报告显示不孕不育出现明显增加趋势,20世纪80年代为1%—2%,90年代为2%—3%,如今达到了8%—12.5%。
    这就是说,以千万级别数量的不孕不育者,将成为当代中国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也将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甚至人口危机的重要原因。在这个不孕不育的队伍里,男子的问题更加严重,据调查,男性精子异常达37%,优良率不足5%。这是不是问题很严重呢?未来有五分之一的婚姻,需要借种来完成生育活动。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身边需要借种的人不在少数。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面临了与毛衣女故事发生时期的相似的背景:生育是一种巨大的现实需求,但是缺乏相关资源。毛衣女故事单方面解决了女性的生育问题,牛郎织女单方面解决了男方的生育问题,其实也是不完整的。但是故事里至少解决了部分问题。我们不说毛衣女故事的解决方案有何现实意义,但是故事告诉我们,生育问题很重要,生育互助很重要。至于严重的生育危机如何解决,那就看我们当代人的智慧,但我们至少也要从传统故事里借鉴其理性精神。
          结 语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民间故事的向实解读的一种尝试。相对于向虚解读,向实解读直接面向社会,寻找相关关联,并且直指当下社会问题,应该是一种对于传统故事内涵开掘的途径,更是一种叙事的现实应用问题的探索。传统叙事不仅是一个话题,还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并蕴含着解决方案。本文的故事解读尝试,是据于现实向传统叙事的提问,并带有问题讨论的倾向。对于传统故事,不可能完全是以古证古。根据现实问题,向传统叙事提问,这是一种可以实施的解读方案。因此,本文便在故事类型研究与纯粹的故事本事研究中,找到一个现实的解读层次,可以在现实中找到活生生的案例。由于这些故事流传久远,而在现实中如果还存在着故事中的类似行为,则可见其民俗传统的深远和强大有力。如果与现代法律相悖,但是我们又找不到别的替代方案,研究传统,改良传统,或许也将是对社会问题的解释与解决的一种路径。
    民间叙事的向虚研究有着整体高于部分的价值判断,其发现的结构具有复制功能。但是其问题是空洞化,彻底抛弃了叙事本身的意蕴,这就与故事本身没有关系了。所以列维-施特劳斯式的结构研究,在故事研究世界里或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有其价值。但作为社会文化的解读,就过于空泛。
    而民间故事的向实研究,有着民间叙事发生源于现实的基本判断,这种判断从故事的发生学上是合理的。其问题揭示出来不是为了复制到更多的故事解读中去,而是寻找某一种解决现实困惑的思路,以及一种人文关怀。其困难是提出的问题难以完全与现实吻合,也不能完全现实化和方案化。但是,向实研究同样虚化了背景,即摆脱了本事研究,反倒带来了开阔的解读空间。就像《关雎》,你一定要说出那是哪位周王的“后妃之德”,那种本事的研究是难以完成的。根据《关雎》解读古代周南地区青年男女的求爱模式,却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这样的君子淑女故事却不是整个《诗经》时代的求爱模式,我们发现郑、卫之地的求爱就完全不同。因此,模式化的解读是有问题的,而结构化的解读,把君子淑女的模式普遍化,那就更加荒诞了。
    民间故事向虚的研究和求实的研究,各有其价值,缘于各自的不同目的。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理性而又浪漫的时代。应该开启一种民间故事既非本事考据的僵化解读模式,也非二元对立式的简单解读模式的解读方式,这就是介于本事与模式之间的实在的问题研究,具体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它是对故事元叙事上的情节问题的分解拼读,找出一种古代和现代均与叙事有关的问题,并且在现代社会,该问题还严重存在或者相当程度存在,于是,一种传统与现实相统一的思路便诞生出来。
    民间故事的向实研究假定了传统方案对于现实问题的借鉴性,因此现实关怀、人文关怀是这种研究的前提。当然,这种故事解读的趣味、智慧也在这种解读中自然流露出来。而故事研究有考据的学术追求与田野的探求发现相伴随,因此,这种民间故事的解读方式也是一种富有学术意义的创新性解读方式。
    注释与参考文献请见原文
    本文原载:《民族艺术》2017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