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近代史 >

“划算”的交易:美方一张国书换一份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美国,美国总统立即向国会报告,并提议国会拨出专款,作为驻华委员的经费。1843年,美国国会批准了总统的提议。美国政府便任命顾盛为专使,率军舰3艘来华。顾盛的使命是,在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美国要获得最惠国待遇,即在商务和国民权益等方面得到相当于英国的待遇。


    


    


    


    


    美国总统约翰泰勒


    


    


    


    


    顾盛


    


    1844年2月,顾盛到达中国。他对付清王朝的招术有二:一是随行的军舰,该舰曾在黄埔鸣炮,以兵威慑服清政府官员;二是随身携带的美国总统致中国皇帝的国书,要求进京觐见清朝皇帝。清政府官员昧于美国的政治结构,不知开战的权力属于美国国会,顾盛若是开战属于违权行为;更不知美国当时还不可能短期内调集一支舰队来侵略中国。前次战争的惨败和“船坚炮利”的威力,使清政府官员为之胆栗。至于进京觐见之举,更为清政府官员所恐惧。根据“天朝”对外体制,中国大皇帝是“君临万国”的天下共主,绝不可能去接待一个非朝贡国家的使节。“中外之防,首重体制”。当时的清王朝官员们在内心中认定,若让清朝皇帝面对着一个不跪不拜的“夷人”,那四裔群“夷”不免滋生轻慢之心,就是内地熟记儒家礼仪的士子们,也会对清王朝的合法性产生怀疑;然而,若是给予“夷”人一些权益,反倒是大皇帝的“恩惠”,是大皇帝“怀柔远人”的措施,无可非议。于是,奉命从两江总督任所急赴广东的新任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耆英,以消弭衅端和阻止进京陛见为要务,而对于美国提出的各项侵略要求,却放置一边,毫无警惕。他见衅端可能不会兴起后,眼中所盯着的,竟是顾盛手中的一张国书。他认为,只要顾盛交出国书,进京陛见之举自然会取消。于是,耆英与顾盛之间进行的中美会谈,清方的注意力,逐渐集中到进不进京、交不交国书的问题上去了。至于美国提出的各项要求,耆英按照“一视同仁”的原则,以《中英虎门条约》及其附件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为标准,予以准驳,以显示清政府对于外“夷”的“公正”。实际上,这就基本允诺了美国几乎全部的要求。1844年7月3日,耆英与顾盛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又称《中美望厦条约》。由此,美国的侵略目的达到了。同时,清政府的预期目的也达到了,因为战衅未启,觐见被阻。


    


    


    


    


    耆英像


    


    广东人民出版社委托宣传


    


    ( 茅海建:《当代学人精品:茅海建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 编辑: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硕士研究生 谢敏 )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