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近代史 >

国军在淞沪会战撤退中为何出现了一片混乱的局面?


    11月8日,日军第十军主力部队在得胜港、米市渡等处开始渡过黄浦江,其后续部队第一一四师及军直属部队也开始源源不断地向金山集中,日军在攻占金山、松江后,兵锋直指青浦,同时,上海派遣军从苏州河一线北上,向虹桥、黄渡一线中国军队发起攻击,支援第十军作战。至当晚,中国军队已陷入三面被围的局面,全面后撤已刻不容缓。


    


    


    


    


    蒋介石


    


    11月8日晚,蒋介石下令第三战区部队全线从上海撤退,向后方既定国防线转移。9日起,我军60多个师部队开始由东向西撤退。第三战区拟定了撤退计划,规定左翼集团军西撤至吴福线,右翼集团军撤至乍平嘉线,两大集团军在苏嘉线集结,准备将日军阻挡于常熟、苏州、嘉兴一线。同时,以一部主力部队后移至锡澄线,再作抗击。第三战区的撤退计划和在吴福线、乍平嘉线的防卫作战计划,可以说是国民政府在京沪杭地区抗击日军侵略构想的充分体现,但由于撤退之前未有充分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因此,该计划大部分都未能实现,几十万大军随即陷入一场大溃退。


    


    张发奎回忆说:“我仍基于上级的指示而下达三个集团的撤退令,以完成我的手续,而我命令中的各种规定,恐怕没有办法实施,因为各部队已早于我的命令下达之前而自动开始退却了。……部队已陷于极度紊乱状态,各级司令部已很难掌握其部队了。”


    


    


    


    


    张发奎


    


    由于中国军队错过了最佳撤退时机,且当时通讯手段落后,右翼部队接令时已是11月9日,陷入混乱之中的部队已很难掌控,尚未接令撤退的部队也望风而逃,根本无人遵令逐次掩护以占领阵地,从而形成了官兵失散一片混乱的大溃退局面。


    


    


    


    


    国军撤退


    


    由于撤退令并未规定各部队的撤退道路及撤退时间,几十万大军蜂拥而逃,仅有的几条公路被部队堵塞,上有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下有日军的不断追击,这种撤退其后果可想而知。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一团第九连代理连长李纂超回忆部队撤退时的情形说:“到达苏州河上的黄渡大桥时,天已破晓,大部队涌向一个点,混乱无法形容。同时桥头已敷设地雷,桥身已遭到敌机破坏,尤其意外的是,由松江、青浦方面突入的敌挺进队,已用火力封锁了该桥,有意让我军自投虎口。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大家无暇深思熟虑,但求在敌机开始活动之前,迅速通过,原来的后援序列,再也无法维持。因此,通过大桥时,争先恐后,以致许多重火器和人掉到河里去。我连通过时,采取了前后战士紧拉腰皮带的办法,依靠人墙的掩护,才未遭受重大的伤亡。通过后清点人数,100多人仅幸存70余名。”


    


    第三战区各部队开始后撤时,日海军陆战队及上海派遣军立即占领了上海市区,至11月12日,上海地区全部被日军占领,原在沪西地区守备的中国军队也撤离了淞沪地区。


    


    马振犊、陆军:《抗战正面战场启示录——八一三淞沪抗战》


    


    编辑:浙江大学近现代史硕士生 萧宸轩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