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近代史 >

张恨水生活时代的“圈子”是为何物?


    作者简介: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季我努学社顾问、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著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雅俗》等。


    


    张恨水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传统社会逐渐向现代社会过渡,这种触及社会深层变革的剧烈震荡,不能不影响到一个人的人生选择、前途命运和择友标准。


    


    


    


    


    张恨水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中国传统社会本是乡土社会,他用了“差序格局”这样一个概念来描述中国传统社会基层结构的特征,还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儒家的人伦不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吗?《释名》的解释是:“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这是传统社会人际关系赖以形成的基础和出发点,推己及人,与周围发生关系,由近及远,由亲及疏,从而编织起一个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其远近亲疏,依次为同族、同乡、同学、同年、同事等,所谓圈子,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成就一番事业,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则难乎其难,总要有几个朋友,有自己的圈子,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一定意义上,圈子的品质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


    


    


    


    


    费孝通


    


    许纪霖的团队在研究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时,特别强调要考察“都市的空间网络”,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社会关系”,说白了就是“圈子”。这里所谓“空间网络”,自然是相对于传统社会的“时间网络”而言之。


    


    


    


    


    许纪霖


    


    在传统社会中,无论是由血缘、地缘关系,还是由私塾、科举或书院等空间形态所形成的学统、道统关系,“其根源无不在历史之中,个人的自我认同是在寻找历史的脉络感中实现的”。 而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显然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如果说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以熟人社会为半径,以血缘、地缘和学统关系为经纬”,形成一个“圈子”的话,那么,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建构,所依赖的条件,已经在传统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元素。由于帝国王权制度和社会宗法制度已经解体或趋于解体,此前赖以形成人际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源不再必然地发挥作用。尤其是一九○五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使读书人从传统秩序中游离出来,虽然获得了某种自由,但作为代价,却也失去了从前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络。特别是那些由乡村进入都市的读书人,曾几何时,他们背靠祖宗家世,进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国家所赋予的功名,并以此为“门票”,加入某个社会关系网络以求得仕途上的发展;退可以归隐于乡,过那种“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的生活。然而现在,他们却可能因为失去了以往所凭借的种种资源,进退失据而沦为无依无靠的城市游民。他们的当务之急,恰如鲁迅所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但前提是要建构一个新的可以使他们感到安全的“圈子”,许纪霖称之为“具有归属感意义的空间关系”。


    


    谢玺璋:《张恨水传》


    


    编辑:浙江大学近现代史硕士生 萧宸轩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