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中国近代史 >

兰台说史•清宫戏为何能横扫其他古装剧 刷屏朋友圈


    引言:最近大火的《延禧攻略》《如懿传》无疑又拉起清宫剧的热潮。从赵薇等人被全国人民熟知的《还珠格格》《金枝欲孽》到前几年的《甄嬛传》和《步步惊心》再到《延禧攻略》《如懿传》,似乎每隔几年都能出现几部上佳的作品。为什么清宫剧能火遍大江南北,且不乏精品呢?
    这个其实和港台推力以及清朝本身的特殊位置有关。
    清宫剧的源头在港台
    一些热衷于阴谋论的人认为清宫剧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文艺圈中的前清遗老遗少在暗中推波助澜。可是这么理解的人往往不知道或者说不愿意去了解当年清宫剧的盛况来源自港台地区。
    
    琼瑶剧的流行,是清宫剧兴起的重要起因
    在90年代以前,清朝的形象不可谓佳。清初的各种大屠杀;中叶各种“天地会”“白莲教”的起义;清末被各路列强入侵的屈辱历史——在那个崇尚一切农民起义和革命行为,并鄙视一切对帝国主义服软的时代,“满清”一次本身就带着“腐朽”“落后”“保守”“不思进取”的标签,浑身上下几乎没有哪怕一点闪光点。
    就在这样近乎于呆板的历史观下,港台剧伴随着改开的春风吹遍神州大陆。香港的僵尸片、台湾的言情剧在90年代不知给多少大陆家庭送去欢声笑语。笔者依然记得小时候满大街港片的盗版碟,男人们看着粤语的影集配着国语的字幕,女人们准备着餐巾纸看着琼瑶剧。这些TV剧中,自然包括在港台风靡的清宫剧,不同于当时严肃认真的大陆影视,这些剧集中的清朝古人与其说是历史上的清朝人,不如说是穿着清朝服饰留着辫子的偶像。人们消费的也不是“清朝”这个标签,而是改良过的旗袍和演员们的高颜值。
    
    真实历史上的清朝皇宫怎么可能是《还珠》中的模样?可是观众不关心这个
    大陆剧在那个阶段被压制的无法抬头,没人喜欢看严肃的历史正剧,尤其是影视业的消费主力是妹子,她们对偶像和泪点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对历史本身的关注。大陆的影视业要想抢占市场,夺回观众们的心就必须改变以往的策略,把“观众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当年风靡一时的清宫剧少有历史正剧
    可惜,先入为主下,人们更爱看《戏说乾隆》这样的清朝戏剧,对其他王朝的关注要低不少,大陆影视剧只能随波逐流推出《宰相刘罗锅》等戏说历史的剧集终于给大陆影视业扳回一局。
    创作历史剧为什么要选清朝
    想必很多读者看到这里会感觉很奇怪,中国的朝代这么多为什么要专门选择清朝?难道港台地区的人这么喜欢这个把他们割让给外国的朝代?当然不是这样!港台古装剧会出现这么多关于清朝的内容,其根本原因还是相比起其他王朝,距离现代更近的清朝历史非常好考证。
    
    为什么港台地区被清朝伤的那么深,却依旧对其情有独钟?
    首先是文字记载。读国历史学的研究生的人都知道一个基本概念,所有的“记载”都可能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前者是当时的人写下或者出土的当时的物事,后者则是后人根据前者去撰写的史书。一般来说直接史料的信息都非常杂乱,所以特别需要靠后人去进行梳理和规划。尤其是到明清之际,史料不但杂乱规模还非常巨大,因为民间出版行业的发达,把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给精确地描绘出来了。
    这些信息在彼此杂交之后,更是形成了一股连统治者也无法压制的力量。比如乾隆皇帝决心篡改明朝的史料,要让整个明朝变成乾坤颠倒的黑暗世界。他首先就要从官方出版的读物入手,把时人的收入改低,把物价改高,用来“黑”明朝的民生。可是明朝的诸多小说和笔记一样会记录当时的生活状况,今天吃什么穿什么,每月收入是不是能供养起这个家庭等等。这些在当时人看来无疑是的笔记就能够描绘出作者所在时代的生活气息,这根本无法被篡改,因为工程量实在太大,亿万人每一处生活细节都要更改,显然是乾隆的史官们做不到。
    
    乾隆想不想抹黑明朝另说,但是他肯定做不到
    而清朝本身的记录又远多于明朝,不说四倍于明的人口留下的巨大信息,光是官方记载的实录就差不多是明朝的五倍,哪怕没有经过专门历史培养的顾问也能很轻松地还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更别提清朝时已经有了成像技术,只要有眼睛的人都不可能把服饰给复原错,除非是有意进行艺术化的加工。
    反过来,我们今天要推导唐以前的服饰就十分辛苦了。目前留下的大部分都是描述宫廷生活和乡间生活的图画,并没有宋朝《清明上河图》那样写实而精确地描述市井生活的绘画,这使得复原工作变得异常困难。人们在缺乏第一手材料的前提下,只好选择从间接史料中搜寻当时社会的风采。
    可惜中国古代在书写历史的时候,并不喜欢细节化地描述当时普通人的生活(注:除非遇到灾荒,描述人相食),二十四史也被戏称为“二十四家史”,特别着重于描述帝王将相的生平,却不喜欢写那些说出“宁有种乎”的百姓生活。所以很多时候,复原这些时代的细节,只能根据只言片语去推测,再加上工艺的差异,导致无论多么努力,都很难推导出中古以前的社会生活状态。
    
    背景设定在唐朝的《宫心计2》,服饰与历史事实谬之千里,简直惨不忍睹,不过也无意间歪打正着,神还原了唐王朝审美风格很“农家乐”的真实一面
    我们不难想象当年大陆的顾问们千辛万苦考究出一系列的服饰、饮食、社会面貌后,被看过几张照片的香港团队吊打的心情。当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梗,某香港剧组前来借服饰道具,大陆方面询问:需要哪个朝代的服饰道具;结果香港方面回答:大陆好有文化,我们那边只有清朝和非清朝之分。
    当然,香港对复原这么不屑一顾也有他的客观原因。快节奏的生活和大众对历史的冷感使得复原注定是不讨好的事情——既然大众眼里所有的古装都一样,那为什么不顺应市场潮流?相比之下,清朝无论文字资料还是现存实物都无比充沛,哪怕文革时期将故宫珍藏的几千套清朝棉甲拆了变成棉衣都不影响其体系的完整。可以这么说,清朝的古装剧在目前的华语圈中最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
    没有市场的其他朝代何去何从?
    既然主流市场其他朝代的古装剧注定无法匹敌清宫剧,那么是不是只有国家投资的历史正剧才是出路呢?当然不是!欧美早已有专门的路线——粉丝经济。网络的发达也诞生了一大批视朝代为爱豆的粉丝。他们执迷于各自的朝代,维护它们就像追星族维护自己热爱的明星一般。
    
    清宫剧的热播无疑也遭到其他朝代粉的反感
    前几年的《大明劫》就是粉丝经济的典型,虽然初步尝试的效果不佳,但是再接再厉一定会成功。所有的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宋朝的文艺,唐朝的诗歌,汉朝的刀剑;这些都是可以和粉丝经济接壤的产物。可以想象只要它们完成现代化的包装,不难在主流市场之外开辟出属于它们的天地。
    可能有人觉得以大众对历史的冷感,怎么可能出现足以支撑粉丝经济的市场?事实上,这类文化市场很早中国大陆发展起来,目前已经颇具影响力。欧洲的骑士文化被中国的青年人群所接受,自发地组建起一个个俱乐部,努力促进中西交流。
    
    上海SHMA俱乐部就是这样一个组织
    这些组织不需要国家的有意扶植,不需要增加纳税人的额外开支。其自发的互助模式足以支撑起粉丝经济的市场,甚至在去年成功出国扬中国国威于域外。
    欧洲文化尚且如此,中国本土的文化市场无疑受众更广,其粉丝市场只会更大。前几年轰轰烈烈的汉服运动就是明证,无论他人怎么看,这就是粉丝经济的一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可以说汉服运动的发展越是良好,其他朝代的粉丝经济就越是有可能成功。想必到那天,大众对古装剧的印象也会有所改观吧。
    结语
    清宫剧本身并不存在阴谋论者心中“美化某封建王朝”的意图。恰恰相反,把皇帝将相们偶像化,本身就是对封建权威的一种侵犯。当皇帝不再是英明神武的“天子”,而是和一个“穿越女”或者凡间女子自由恋爱的普通人时,本应至高无上的权威,也就不复存在。
    清宫剧本身的成功只能说是“古装偶像剧”的成功,消费的主力也是对历史冷感的人群。这股“东风”也是由港台而来,并不存在所谓阴谋。其他王朝因为历史位置的关系,注定在复原上敌不过清宫剧。但是,他们可以凭借各自的粉丝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毕竟市场经济下一切皆有可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