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曹正城 杨进步:城步“杨氏官厅”的来由及其历史影响


    [摘 要]:明代朝廷为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杨氏设立官厅,即“杨氏官厅”为全国四大官厅之一。“杨氏官厅”的设立,既是对中国南方城步苗族杨家将士能征善战、精忠报国的褒奖和器重厚爱,也是给城步杨氏宗族处理地方事务的授权,还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城步杨家将士舍小家为国家的精神。
    [关键词]:城步 “杨氏官厅” 来由 历史影响
    
    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将军村(原大竹坪村)的“杨氏官厅 ” 资料图
    官厅者,是政府设立的官员处理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的场所,而明代隆武二年(1646年)由朝廷授予城步“杨氏官厅”,实属罕见。考证中国历史,由朝廷授予姓氏官厅的,全国仅有四处,既山西朔州“李氏官厅”,山东泰安“魏氏官厅”、河北怀来“刘氏官厅”与湖南城步的“杨氏官厅”(此称全国仅此一处),可见其政治地位的高贵。那么,城步“杨氏官厅”的来由有何历史背景和影响呢?
    城步“杨氏官厅”位于城步县城北杨家将村(原大竹坪村),为砖木结构,由前厅、天井、正厅、左右两厢房组成的四合院落,座南朝北,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厅内现塑有再思公、正滔、正修公之尊像。杨氏官厅记载着唐末宣明顺助王、特授银青光禄大夫杨再思至清朝时期鸦片战争抗英名将杨芳等五朝八百多年间,城步杨家四品以上文武官员的优秀爱国事迹,也是我县重要的人文旅游景点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城步古属五溪南蛮之地,历史悠久,山灵水秀,人文资源极为丰富,清道光湖南《宝庆府志》曰:“城步山峭多石,气象雄伟,历代名将出焉”。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涌现了许多风流俊杰,产生过几多惊天动地壮举。在宋代杰出人物中,有唐末“十峒首领”、“飞山蛮”酋长杨再思;有宋代岳飞军前统制杨再兴;有元代苗军统帅杨完者;有明代开国元勋沐英、蓝玉、颖国公杨洪等等。据统计,自唐、宋、元、明、清五代中城步四品以上文臣武将达54位之多!究其与“官厅”有何联系,考究历史便知端倪。
    一、城步“杨氏官厅”的来由
    (一)“李赖皮”霸地占房
    在明代中期,城步城北有处山冲叫李家湾,李家族辈勤劳敬业,农商兼顾,家业日益殷富,置田买地,富甲一方。可惜到了侄辈却出了个名叫李玉卿的,此人聪明、灵活,有一身力气,但好逸恶劳,专干一些欺诈的行当。当时城步有条通往湘桂的商贾盐道要经过南门口巫水河,李玉卿就在南门口做起“接脚担”生意。什么叫“接脚担”?就是盐夫、货商从巫水河过来,李玉卿就赶忙走上去,说:“你这么远挑担子来,马上进城了,我给你挑一下,让你歇歇气。”这些盐夫们也不知他的来意,也巴不得想松口气,就让他把担子接过去。只要问清楚送货地点,“李接担”就会把货送给货主,盐夫也乐意给他几个赏钱。一来二去,“李接担”摸清货主行道:只认货不认人。于是“李接担”就直接与货主结算,拿上货款就从后门溜走了,害得盐夫子一个月的汗水力气打了水漂,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人生地不熟,到何处寻找“李接担”呢!
    “李接担”坑骗了几回盐客,耽心日久会露出马脚,也就不干“接担”了。有一回他来到县城北大竹坪杨家庄,看到一伙木匠在做屋架子,他闲着没事干,就和木匠们闲聊。木匠师傅是外地人,也不知道这个没话找话的人是何方人士,也就不介意。这个满脑子鬼主意的“李接担”很会钻空子,帮着老木匠师傅拉墨线,抬方片,当下手,勤快得很。一日三餐他跟着木匠一伙人喝酒呷饭。修房房主(杨能家)也分不出这个人是不是木匠师傅,木匠师傅也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户主,一个多月的修建房屋工程,“李接担”就跟着一起吃喝了40多天。木匠师傅结账后挑着担子走了,可是“李接担”就赖了下来,说他是“掌墨师傅”,为什么不给他工钱?杨家的男人们都在外头为朝廷打仗,在家里的媳妇婆婆搞不清楚这个人是不是“掌墨师傅”,一日不付“工钱”,“李接担”就赖着不肯走。杨能媳妇没办法,就去县衙击鼓告状。当时城步的县令是个广东香山人,名叫郑士熙,早几天前“李接担”就给县令封了几两银子,说他为大竹坪杨家修房子没有得到工钱,要县太爷为他“做主”。这个腐败县令只图得到银子,当然答应为他“断案”。杨家媳妇击鼓告状时也弄不清“恶人先告状”的背景,于是,郑县太爷惊堂木一拍,喝斥杨家媳妇“造房不付工钱,于理不合,若无家资,以房相抵”,将杨氏新房判给了这个“李赖皮”了。可怜杨能媳妇有理讲不清,刚刚修好的房子就被这个李赖皮白占了。
    (二)孺妇千里告状
    封建社会交通闭塞,除了朝廷官文有快马报送外,老百姓想要通过音讯比登天还难。杨家婆媳打官司丢了房,婆婆气不过,一命鸣呼了。杨能媳妇求亲告友,才把婆婆安葬了。可是这个“李赖皮”隔三差五找上门来,说什么用房子赔工钱太少了,要把房子周围的土地给他,要不然要杨家寝食难安。无奈之下,这座新房子周围的田土又被李赖皮白占去了。
    杨能媳妇忍气吞声好不容易又熬过了三年,看看儿子已长成十五岁,身材也与大人差不了好多。一天晚上,母亲拉过儿子的手说:“崽呀,俗话说男子十五托父志,你已十五岁了,可你的爹还在外面为朝廷打仗,也不知是死是活。现在我们的家也被人占了,地也被人抢了,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我们娘俩找你爹去,你也大了,我们若找到你爹了,就要他为家里出口气,找不到,你也去当兵去!”儿子点头应允。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城步籍杨洪升任云南、贵州镇边总兵官,封昌平伯,率子侄驻兵云南大理。其后裔杨能也因战功显赫升任左都督宣府总兵官,封为武昌伯。他们长年征战在外,偶逢边境安宁之时,才能隔三差五年回故里省亲,征招士兵,也和妻子谈及边关战事,杨能媳妇才知晓杨家将士远在云南。
    母子主意已定,便打点起干粮、行囊,徒步起程。她们从未出过远门,也不知云南贵州究竟在何处地方,只听人说往太阳西落的方向走就没错。娘俩朝行夜宿,经叙州,过剑州,爬雷山至孟关。出门一个月的行程,打听才只到贵州,到云南还不到一半的里程。可随身带的干粮早已吃完,鞋子磨穿了,脚也行肿了。母子俩开弓没有回头箭,再苦再累也要往前走。这以后的日子可想而知,靠沿途乞讨过日子,有上顿没下顿,有时露宿在野外,有时寄住屋檐下,与其说前一个月是劳累,那么后一个月便是磨难了。母子俩相依为命,但认定一个目标,要找到自己的家人,要出这口受侵凌的恶气。老天不负有心人,这俩个早已不成人样的母子爬山涉水千余里,终于来到了云南大理行营,向守卫的门卫说自己是湖南城步人,要见湖南城步籍的兵。兵士见衣服褴缕的母子执着的样子,赶紧报告行营总兵府。杨能听说是家乡的叫化子,就宣令带进中军帐来要问个明白。叫化婆在儿子搀扶下一步一拐地走进了站满手执长矛的大堂,远远看见案见端坐的竟是自己的丈夫杨能,就扯着儿子道:“快叫爹,这是你爹……”就昏了过去。儿子一声:“爹”,惊醒了还在狐疑中的杨能,忙令快唤随营军医,抢救昏死的妻子,一面安抚着涕泪满面的儿子:“是何原因让你母子千里寻来?”儿子哽咽着把“李赖皮”霸房占地,县令贪赃枉法,奶奶气死的情况一一诉述杨能,杨能气得暴跳如雷,一拍桌子:“我不杀了这个李赖皮,不出这口恶气,誓不为人!”旁边站着的中军帐(相当于现代的军中参谋)忙说:“总兵请息怒!此事可禀告朝廷,依法惩处,方是上策!”杨能冷静一想,是个道理!他想到了在朝廷任湖广监察御史的堂侄杨乔然,于是修书一封,将“李赖皮”乘杨家将士在外守关御敌,这家中孺幼可欺之机霸房占地,县令贪赃枉法不公的事实一一陈述。并声明,若朝廷罔顾不察,全体将士将弃甲归田,边关不保!这封十万火急的总兵奏折,在快马加鞭信使传递下,不到十天就送到了监察御史杨乔然手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