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冀]汉人宗族的移居传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1:11:37 中国民俗学网 周晓冀 参加讨论
宗族的移居传说和宗族的祖先传说构成宗族的历史传说,是关于宗族早期世系历史的主要叙事内容。所谓汉人宗族的移居传说,是指宗族祖先在几个世纪以前所进行的地理迁移,由于没有可靠的文献资料而以传说的方式进行表达。按赖川昌久的说法,确切地说,是“关于祖先原住地的传说”。 移居传说表现在族谱中是对始迁祖移出故乡,定居新环境的描述,本文称之为祖迁地。这种描述往往语焉不详,而且在文化意象上同汉人在历史上的各种移民传说相吻合,具有移民文化上的同构性质。宗族移居传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乡井意识的反映,在宗族历史的建构和宗族聚落的形成过程中起到确立祖先、明确世系和溯清源流的作用。 关于汉人宗族的移居传说的研究,已有论著进行分析,但主要是集中在探讨其“真实性”、传说形成的背景以及存在的理由。如对客家移居传说,罗香林认为可以将其视为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来解释;牧野巽则认为传说的成分较大,并不一定反映了以往的事实;赖川昌久认为移居传说经历了确立、模仿和整合的过程,产生的纽带意识和边境意识,推动了客家地方文化集团的形成,其象征性的意义远大于祖先事迹的真实意义。还有一些论文,在研究地方宗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中,讨论了族谱中的移居传说问题。如王日根、张先刚发现田野调查得来的57部族谱中,有33部涉及小云南移民传说,其广泛流行恰与入清后族谱方兴未艾现象暗合。 宗族移居传说同历史上的汉人移居传说往往混杂交织在一起,除了栖霞宗族的小云南传说,还流传着岭南一带关于南雄珠玑巷移民的传说、客家宁化石壁的传说、华北平原关于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传说、山西北部的朔县马邑乡传说、福建闽南人的河南固始县传说、湖南的江西传说、四川的湖广填四川传说等。这些传说尽管出自不同的地域和族群范畴,但在移出的祖先原住地、迁移路线和时代背景上有惊人的相似。尤其是在众多的移居传说中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符号:大槐树,我们将其视为汉人传统文化中的乡井意象。本文就试图根据不同的移居传说,分析这一共同文化意识象征的文化功能。 一 乡井观念是汉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构成因素,指的是人们对于遥远故乡的怀念和留恋。唐代诗人崔峒在《酬李补阙雨中寄赠》中有“白发还乡井,微官有子孙”的感慨。明代谢谠在《四喜记》中写道:“若成名,便还乡井。”清代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说:“酒以合欢,今乡井相聚,小饮可乎?”这些诗句中,乡井不但是乡里、家乡的代名词,更是一种乡愁意象,表达了人们对于故乡割舍不断的思念之情。井的存在据考古发现十分久远,即使是木构井栏也已经有七千年的历史了。《易经》中有“水风井卦”,井作为一个族群聚落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很早就被赋予了文化意象。因为族群可以迁移,村镇可以消亡,但作为人类生存遗迹的井却永远存在,即使成为地层学中的灰坑,也还有其独立的形态。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乡与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乡井成为汉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 宋元以来,宗族背井离乡的历史是宗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族谱中出现的移居传说正是这一历史现象的曲折反映。家族和宗族观念也立足于乡井观念之上逐渐形成,构成一幅古代世界田园牧歌式的自然景象。在这一景象之中,大槐树是一个鲜明的标志。如果说乡是一个抽象概念,其依附于村落又远远超脱于村落;井也是一个以内心怀旧体验为主的名词,并不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而大槐树恰恰融合了乡井的物象与意象,成为恋乡思故的绝妙对象。 槐树是一种原产于北方地区,在黄河流域、华北平原和江淮地区分布广泛的树木。因在我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也被称为国槐。槐树能适应寒冷气候,抗风抗旱,对土壤要求不高,甚至在酸性和盐碱性环境中都能生长。其根系发达,常深入地下,生长快、寿命长,在北方村落中极为常见,甚至成为一地的标志。如在济南市,新中国成立前的地名中就有前大槐树北街、南街,中大槐树北街、南街和大槐树北街、南街等。大槐树作为中国北方自然聚落的典型形象之一,已经成为汉民族的集体记忆。尤其是在历史上的诸次移民浪潮中,大槐树作为迁出地的乡井意象一次又一次被反复提及,这样一种文化的反刍现象在构建宗族历史、编纂族谱的过程中被加以强调,而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宗族移居传说。从各种不同地区的族谱分析,不仅在从北方南迁的族群意识中,大槐树被作为乡土的文化符号,就是在小云南移民传说中,也有大槐树的影子。如1922年梁禹甸在编修安定郡梁氏族谱时,极其确定地写道:“始祖起家于陕西省华阴县小云南古槐树底下,明洪武二年正月十七日奉旨启行,抱谱挟经六迁入莱阳。”道光二十四年修栖霞金山村刘氏家谱也称:“于明初从云南槐树底下铁竞血村迁到栖霞铺子夼定居。”而有些家谱则仅以槐树底为标志,如光绪三十四年续修栖霞祝家夼村祝氏家谱记载:“明宣德三年,祝通配罗氏,由浙江槐树底村迁到栖霞县东北建村曰祝家夼。”光绪二十年修栖霞连家庄连氏家册载“清顺治十年浙江省槐树底下连成璧,拔贡任栖霞县正堂”。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岭南一带关于南雄珠玑巷移民的传说、客家宁化石壁的传说、华北平原关于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传说。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是明代一处最为著名的移民基地。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地方志和民间文献都记载了洪武至永乐年间由此出发的移民浪潮,其间既有躲避兵乱和灾荒的难民零散迁移,也有政府组织的较大规模村落搬迁,至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流行于山东、河北和河南等地的民谣唱道:“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要问祖上在哪边,本是直隶枣强县。”六百年来,大槐树移民被认为是汉民族一支重要的根系,从而具有了祖根的文化象征意义。 明代的山西移民有十八次之多,所迁地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和北京等十余处,基本上山西周边和南方的省市都曾经是迁移地。这一迁移的范围之大,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朝的移民。而正是因为这样大的移民范围,才使洪洞县大槐树名声广播,成为最负盛名的祖先迁出地。许多宗族在历史的重建过程中,都会将祖先追溯到洪洞县也是这个原因。即使不是从山西迁出的移民的后代,在追溯祖先历史时,也会在各自的祖迁地借用上大槐树这一文化符号,使之成为移民记忆中的普遍的和永恒的意象。以大槐树为核心的宗族移居传说在广大地域内流行,并在不同的时代进行加工,渐渐固化为不容置疑的历史资料。在族谱的编纂中,后代利用这些传说资料,加上自己对这一传说性质的理解,重新构筑了事实上断裂的宗族世系——含有大量的拟制——使之成为一个源自共祖的完整父系世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