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王锦强]民间文艺40年:与时代同频共振(2)


     经验  化“无形”为“有形”
    40年来的民间文艺工作将几千年来散落在民间的无形精神遗产,变为有形的文化财富,有效避免了民间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冲击下的快速消减和泯灭,为世人了解中华民族民间文艺发展规律、应对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文化转型,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文化财富,积淀了丰富的田野经验,获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思想理念。
    “三套集成”时代色彩浓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民间文学方面最重大的成果,也是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项学术工程。近3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培养并建立了一支人数众多、能征善战的学术队伍,对民间文艺领域的许多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对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资源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普查、收集和整理、研究,获得了空前丰富的原始资料。民间口头文学遗产来源于基层、来源于农村、来源于群众,它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文化血脉关系。这些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普查记录资料,全部来源于田野调查,并且遵照统一的规范和要求,每篇作品附有讲述者基本信息(身份、年龄、职业、性别、民族),采集者与记录情况(采集者个人信息、采录时间、地点及作品流传范围等要素),符合记录民间文学的国际惯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民间口传文化本质特征。该项目推广的“成书在县、初审在市、复审在省、终审在国家”的运行机制,经过多年实践被证明行之有效,也被各省、市、县等各层级民间文艺工作者所普遍认同,并得到他们的热情响应和积极配合。
    “抢救工程”提升文化情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获得大量成果,填补了我国文化史的许多空白,许多重大发现及时,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抢救工程对传承人的调查,推动了对民间艺人的尊重、保护和技艺传承;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基础理论、方法、人才、成果;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吁、行动,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弘扬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交流;在全国各地实施与展开,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紧密配合国际行动和国家文化战略,提升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影响,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我们的节日”夯实民意基础。在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对于一年中极为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如何发掘其潜在的传统文化魅力,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让传统节日成为赓续绵延民族精神与情感力量的重要载体,是当今文化界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社会问题。尤其是当代青少年如何真正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认知我们的优良传统,认知我们祖先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的永恒期盼。这是“我们的节日”之共有主题,也是中国民协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的真正意旨。
    紧扣主题,服务大局。更多民间文艺工作者认真思考节日文化与地方文化建设、旅游经济、民间艺术的关系。在具体施中,将节日文化活动有关内容与开展民间文化旅游、发展文化特色产业、非遗项目申报相结合,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故事创作新气象。改革开放以来,新故事作为一种现象辉煌一时,全国有150多家故事刊物,全国每月故事类刊物出版发行量高达1000多万份。时至今日,全国各地频繁举办民间故事活动,包括民间故事征文比赛、故事演讲,其内容与当地党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服务中心工作,得到党、政机关的重视和支持,群众参与面甚广。尤其是童谣成为青少年健康精神食粮,着力抢救保护地域或族群中有着重要影响和濒危性代表性的民间文化样式及传承项目,成为时代共识。
    民间文艺进校园成为新常态。鉴于社会历史诸多原由,民间文艺的传承人是整个文化发展环境中的弱势群体。随着传统社会生活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大部分民间文艺面临传承人断层、在商业化中被歪曲的处境。对传承人及民间文艺人才的培养,始终是民间文艺工作的重中之重。优秀民间文艺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经验,推进民间文艺精品迈进学生教材,对孩子思想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及传承保护优秀民间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商业活动助力创新发展。总体上来说,商业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民间文艺对当前社会发展状况的适应,并且激发了一部分传承人的参与自觉,对民间文艺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保护民间传统文艺,不仅仅只是静态的对其表面进行保护,而应真正地提高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使其在脱离保护的前提下也能更好更持续地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在商业化和传统性之间取得平衡。
    概而言之,中国民间文艺自身在持续传承并适应社会经济变化进行调整和创新的同时,较好地处理了继承与超越、保护与创新、与时俱进与坚守本质的辩证关系,也得到了更多来自政府部门和主流文化的关注与影响,正在时代的浪潮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展望  以发展为主题
    新世纪以来,民间文艺发展创新已经或正在“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并深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从民间文艺工作者个体创新,延伸到“互联网+”及创新模式的运用等。当下,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既要积极宣传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鼓励人们更多地了解民间艺术资源,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的认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又要为民间文艺发展寻找出路和对策,搭建推介平台,服务民间文艺保护传承与创新,全面综合考量,探索新时代发展新机制新途径。
    加强针对性调查研究。首先,通过全面摸底,发现重点民间文艺门类传承人和传统形式,及时做好采访和调查档案。其次,要在广泛开展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发生学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所调查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建立民间文艺学术基础和理论支撑,填补专业理论深化研究空白。同时,要加强应用研究,有针对性地对民间文艺的保护和利用进行探讨。深入研讨经济全球化及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开展当代民间艺术复兴等重大课题。再次,要将民间工艺有系统地纳入各地博物馆、艺术馆、民俗文化旅游胜地的陈列窗口,举办相应节会活动,便于推动和宣传地方文化。
    规范传承人评估体系。不断提高传承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添其作品的附加值,做好重要门类及重点民间文艺家和传承人的跟踪调查研究,对已呈衰退之势的民族传统文化给予保护措施和政策倾斜。逐步疏通民间艺术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渠道,使传承人与经营者在流通环节上有所依靠。同时,要重视对他们传承和发展的权益保护,建立一套能够持之以恒的传承发展机制。支持和鼓励在民间文艺传承、创作、抢救、保护、研究及产业开发方面有突出贡献者。鼓励和支持新民间文艺组织、新民间文艺群体和民间艺术家到国内外参赛、参展,促进中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对外开放民间文化资源和市场,为传统工艺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延伸文化创意空间。“互联网时代”是当下民众日常生活区别以往诸多生活模式最突出的特征。尝试融媒体传播、多领域运用、众平台推广、跨行业实践来促进民间文艺发展,是民间文艺能够在现代生活中深入人心,并使民众获得经济效益的全新理念和有效途径。“互联网时代”意味着资源的重新整合、优化运用,它不仅意味着虚拟网络的建设,更意味着实体平台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民间文艺”的模式催生新的民间文化推广形式。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网站、论坛、交流群、微博、微信、微视频等网络平台,日渐成为民族民间工艺传播的重要平台,这些形式与经营模式的改变,为大众深层次了解民间文艺,以及民间文艺当代市场化中的转型和升级提供更多可能。
    纠正民间文艺保护误区。民间文艺的各个艺术门类是相互依存的。如,公共桥梁庙宇园林建筑、村落民居、服饰刺绣、灯彩、风筝、皮影、年画、剪纸、唐卡等,它们不仅体现着非凡的技艺和和天才般的工匠创造精神,更多的是与族群信仰、传统习俗、民间戏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民族情感、民众审美、民间智慧和民间经验联系在一起。现在这些被人为分成了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民间工艺,被人为割裂开来,这就无形中肢解了民间文艺的整体氛围和格局。只有把民间文艺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守护和平衡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生态环境,才能不断复兴传统技艺,光大人文精神,使所有的民间文艺门类“东边日出西边雨”,“前度刘郎今又来”。
    发挥传承主体意识。推行民间文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提供后备力量。保护民间文艺,要兼顾保护与发展。作为民族民间工艺传承的主体,2016年,许多民间艺人在坚持家庭技艺传承的基础上,尝试开展社会收徒活动,以避免传承乏人的尴尬。与以往收徒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当代民间艺人更看重徒弟的艺术素质与审美能力。中小学依旧是民族民间文艺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目前,迫切需要在国家相关机构的指导下,在地方政府及教育单位的重视下,将民间文艺纳入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编撰民间文艺幼儿园读本、小学读本、初中读本、高中读本和大学读本,为各级学校提供基础读物和精品教材。
    “一站式”服务和一步到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挥资源优势,促成各地的文化研究与资源共享,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促进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的融合。要不断探索介入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利用的方式、方法和领域,以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供百姓观赏的文艺作品的形式来呈现;建立国家、省、市、县、乡镇街道、村落社区六级协作体制,实现民间文艺的“一站式”服务和政策措施的一步到位,以真正接续地气,精准把握规律和方向。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发挥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使民间文化研究成果落地开花。增强学界与民间文艺从业者以及社会受众之间的联系,找到理论研究课题与基层文化建设的契合点,发挥理论研究的实践意义,增强社区民间文化建设的专业性,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村落街道社区,更好地推动各地区民间文化事业建设与产业发展。
    今后的民间文艺工作,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并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的总体目标;要继续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设,通过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以逐渐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并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把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行动、田野经验与“我们的节日”文化理念,与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美丽乡村建设、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国家文化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继承优良传统,发挥学术优势,并以丰硕的民间文艺成果为国家文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和更多的精品样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