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林亦修]库官信仰:劁猪村的专营权保护——基于苍南县横河村的考察


    摘   要:阉割是一项简单、容易模仿的传统手工艺,追求它世代相传的专营权可以从消费者的信仰观念着手。劁猪村的劁匠们放弃行业技术崇拜的华佗信仰,改用东岳冥界的库官大使供奉和牲畜生命超度仪式,营造了阉割术的保护体系。劁猪村从消费者的根本忧虑出发获得经营者的专营权,展示了技术的发展与文化软实力的形成。
    关键词:民间信仰;猪;阉割术;手工艺;生命伦理
    

    诸如劁猪之类的传统手工艺,都不是很有难度的行当,在传统社会中何以产生专利形式的营运,成为不被模仿或盗用的品牌?本文基于温州苍南县横河村—劁猪村的考察发现,其主要手段是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仰观念角度抓住特种行业的专营心理入手,提供了传统手工艺背后的一种隐性服务。该案例对民间信仰的利用,或对专营权的隐性保护,具有参考意义。
    一、成为行当的劁猪
    比对猪和牛在稻作农耕社会的影响力发现,猪更有作用。一是猪在农户中的养殖率远远大于牛,几乎是100%和5%的差别。二是猪制造的栏肥比牛提供的劳力更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具有无可替代性。三是猪将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如藤禾、菜梗之类和农户的生活垃圾如泔水、糠菜之类合理消耗,变废为利,积攒财富,完全融入了农耕生活的生产链和食物链之中。四是猪的养殖周期比牛短,不费牧养劳力,不占耕种空间,基本上一年时间就可以产出,完全吻合农耕社会生活的时间节奏。这些被家家户户普遍养殖猪的理由,为劁猪成为行当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牛、马、羊、豕、鸡、犬,习称六畜,“六畜兴旺”成为流传至今的生产祝愿。牲畜去势,都是割除睾丸、卵巢等性发育器官,促其长膘。去势术南方习称“海棠活”、北方习称“圈子活”,在三十六行中属“搓捻行”。海棠、圈子都是“搓捻行”的行话,分别指猪和马的去势。“搓捻行”就是禽畜或人的阉割行业。其中,“搓”是捶阉法,即将雄性牲畜睾丸及其附睾用木锤实质捶碎,并用手掌搓成粥状,术后睾丸逐渐吸收,雄性特征也随之消失;“捻”是捻转法,即用手指或钳子固定雄性输精管或雌性输卵管,从左到右、由慢渐快地捻转,直至捻断为止,不可强力拉断。民众用非常准确的词汇描述禽畜去势的内涵,并指称这一行业。骆驼、马、骡去势,习称“骟”,是针对大型牲畜的去势称谓和手术;猪、羊、狗等体形较小的牲畜去势,习称“劁”;鸡、鸭、鹅等家禽去势,习称“阉”。所以,骟马、劁猪、阉鸡等形成了表述和技艺的不同。禽畜阉割术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项世界性重要发明。
    阉割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而发展,广泛流行于古代的埃及、巴比伦、罗马、印度和中国等畜牧地区。中国南方农耕社会有“富不离书,穷不离猪”的生活生产习俗,肉猪养殖的普遍性使“劁猪”成为行当的专用名词。在《周易》的《大畜》卦中,有“豮豕之牙,吉”之句,一般解释“豮豕”为“被阉割的公猪”。这说明中国很早就掌握了猪的去势术。猪去势之后,就显得温顺、肥美、细嫩。在《礼记》的《曲礼》中提到,在最好的祭品名称里,有“豕曰刚鬣,豚曰腯肥”。“豕”与“豚”不同,其中“豚”被理解为去势的猪。“刚鬣”指猪的鬃毛硬长,是没有去势的猪;“腯肥”指猪的皮肉肥嫩,为长膘的猪。据调查发现,当地民众首先把猪崽分为“加”和“彘”两种:“加”指雄性小猪,出生后40天去势,去势手术称为“结”,“结”就是切断总鞘膜和输精管的切扎法;“彘”指雌性小猪,出生后4个月内去势,去势手术称为“劁”。去势后而未长成熟的猪,一律称为“豚”,与《礼记》中的称谓相同。将猪养至一年至一年半时间,称卖而议价的肉猪为生猪或毛猪。
    阉割术的失败或低劣,会导致牲畜术后出血、体温升高、破伤风、腹腔内容物脱出等问题,10天内无法恢复生存常态的,将影响其健康和生长。
    虽然阉割术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而阉割术的技术崇拜尊称东汉末期的医生华佗为行业祖师。“搓捻行”认为,华佗的外科手术技术促成了阉割术行当,因而供奉华佗为祖师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