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戚剑玲]文化涵化与地域认同的庙堂表征——“一带一路”视域下北部湾地区妈祖庙研究(2)


    二、天后宫:地域认同的现实表述
    人类学视域中的民间信仰,不仅是与老百姓的心灵意识状态有关的观念化精神形态,也是与地方社会组织、仪式等民间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规范地方性体系,是一种复杂的文化体系。而由地方性信仰传承及传播群体所建构的地域认同则是社会认同的基础。在民族学人类学视野中,地域认同、社会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先决条件,而国家认同则是地域认同、社会认同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一个民族的认同和记忆。
    所有民族或者族群的地方性宗教文化都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出现与外来宗教习俗相互交融,从而形成新型的文化复合体。这些外来意识形态在不同区域中的融合过程皆需要依附一些文化中介,方可以形成融合途径。对这些融合途径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本土信仰文化与外来信仰文化之间的融合机理,并可以对其所衍生的社会文化作用提供解释路径。例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中国台湾本土学者修正了日本学者用来解释台湾地方社会的“祭祀圈”理论,重新界定“信仰圈”与“祭祀圈”的概念,用以解释台湾诸多地方妈祖信仰文化的独特性。台湾妈祖信仰研究的其中一个新转向是仪式理论的介入,如妈祖“进香”“绕境”等众多不同仪式的文化诠释研究。与此同时,很多香港学者则从地方性考察本土妈祖崇拜,比如关注不同类型的妈祖神庙系统在当地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文化与象征意义。而北部湾地区分布各地的天后宫、天妃庙、三婆庙、婆婆庙,其庙宇兴盛变化从人类学的角度剖析则可以理解为地域认同建构的表征。
    从田野调查和理论思考的角度来看,源于中国福建湄洲的妈祖文化与北部湾地区地方性海神崇拜文化的融合,属于“大传统”文化象征符号的传播与涵化以及本土性知识的积淀传承。北部湾地区围绕妈祖信仰所开展的崇拜活动影响到不同的个人与群体。老百姓在此共同的宗教符号下根据不同的关系网络参与,形成地域聚落的表征。
    目前北部湾地区妈祖信仰仪式仍然传承相对完整的是北海涠洲岛上的天后宫祭拜仪式。涠洲岛妈祖庙位于涠洲岛南湾港,这座妈祖天后宫地处涠洲岛陡峭的悬崖山脚下,依山傍海,香火鼎盛。每逢重大节庆日、岛上渔民出海日和返航日,涠洲岛岛民都以盛礼敬拜妈祖,以谢妈祖天后守护岛民安居乐业,庇佑安康,恩赐丰收。当地老百姓相信妈祖天后每逢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会显灵于涠洲岛妈祖庙正殿,有缘之人能见之遇之,所以每逢此日,妈祖天后庙的香客络绎不绝,每年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香客也为数众多。涠洲岛至今还保持妈祖天后(本地老百姓也称其为三婆婆)绕境巡游仪式。每年皆举行一次,在年末全岛“还福日”举行。每年妈祖天后金身绕境巡游之时,老百姓虔诚跟随巡游,涠洲岛上都会热闹非凡。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可以看到,涠洲岛近代以来的妈祖天后崇拜,是从古老的自然崇拜开始,到逐渐形成的海神崇拜,如镇海大王等地方神灵崇拜,再到后来的天后崇拜。目前北部湾地区很多天后庙内还同时供奉其他海神,体现了地域聚落的历史记忆。晋刘欣期所著的《交州记》就有记载:“涠岛有石室,其里一石如鼓形。见榴杖倚著石壁,采珠人常祭之。”古籍中所记载之情形应为早期的自然物崇拜。千年变迁之间,在此址上建立了恢弘的天妃庙,后因清朝三次禁海,天妃庙又迁移到廉州府所在地,仍然香火鼎盛。20世纪80年代后,涠洲岛方又重新兴建妈祖天后宫。
    从神庙祭祀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可以探讨不同区域的结构进程。除此之外,社会个体的地域属性、信仰背景也成为区分其文化身份的一种社会标签。特纳认为,地方宗教仪式行为是社会构建人文关系的手段。北部湾地区天后宫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福建妈祖信仰的传播及影响,而妈祖信仰的传播以及变迁离不开特定的区域人群。有学者就以清代广西地方志等历史典籍所载的妈祖庙的地理分布为着眼点,分析了广西地区天后宫与粤籍商人移民之间的联系。认为清代时期广西妈祖庙空间分布呈现出北部湾地区多、桂西地区少的格局是与该时期大量粤商进桂的盛况密切相关。粤商与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合称为“五大商帮”。广东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毗邻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各国,很多先进技术和设备最早由广东进入,然后通过粤商的跨区域经营而辐射全国。这些粤商中的精英力量经商之余在所到之地主持修建天后宫,很多时候兼具会馆功能,促进在外粤商群体在地域认同观念下形成共同的信仰空间,以此来维护其固有的社会资源,同时这些善举对于所在地民众也是喜闻乐见的乐施好善之举,也有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认同与接纳,以及借此将社会资本转换为地域认同资本,进而转换为财富资本。所以北部湾有些天后宫中的浮雕图画中,会有百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图案,以及“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对联,也有桃园三结义等画面。
    族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反映了不同区域的老百姓对生产以及自然的独特理解,并且和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传统风俗以及其生存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妈祖天后崇拜这种文化认同意识最初始是作为一种海洋民族生存需要的文化意识,逐渐在地方性区域发展为历史认同意识、文化认同意识、社会认同意识。如20世纪初,发生在青岛的抵制德国人拆除青岛港口天后庙的史料即是一例证。德国人认为一座现代欧洲样板城市中保留一座中国古庙,风格不符,意欲拆除。然而,这座外国人眼中的小小庙宇,却是老百姓心目中曾经护佑青岛港口“千艘云屯、百物鳞集”的神圣殿宇。“每届新正,焚香祝祷,群集圣庙,年复一年,代代如此。”拆庙事件引发轩然大波,抵制德国人的商人运动骤然而起,一直持续到德国总督放弃拆除之意。同年,青岛以刚刚幸免于难的天后宫为会址,成立了青岛历史上第一家商会组织———商务公局。可见,天后祭典已然成为了区域民众认同的重要代码象征、文化意义符号,更重要的是它已然具有了重要的话语权,为构建地方和谐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非遗效应:妈祖文化认同的多元发展
    当前,中国各民族诸多传统祭典逐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了这些民间祭典仪式中蕴含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启动,中国的宁波、泉州、扬州、广州、汕头、北海等多个沿海城市开始积极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妈祖天后文化是老百姓千百年来尊崇妈祖信仰习俗并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表征,妈祖天后庙在诸多海洋城市的发展变迁中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我国一千多年以来的诸多海上交流贸易以及和平外交活动。2009年,“妈祖信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文化也承担起新时期的文化使命,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众多沿线国家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
    非遗效应带来的妈祖文化认同的效应在当下主要体现在其多元化发展路径。首先是加快了地方对历史古迹的发掘保护和对相关历史典籍的梳理,将大量与妈祖信仰文化相关的历史记忆作为地方性知识与老百姓进行分享,共享历史上曾存在的丰富文化记忆。其次是从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再次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共享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妈祖信仰文化符号。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超越国界。在建设“一带一路”进程中,妈祖信仰文化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今天研究妈祖信仰文化,强调的并非是其神化色彩,而是其信仰内涵中所蕴存的积极向上的民族传统精神。在北部湾地区,妈祖信仰文化的非遗效应是明显的。很多地方的天妃庙、天后宫的相关历史资料被重新考察与整理。如对北部湾境内一个普通乡镇乾江(古称乾体)的资料考察中,发掘到该镇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可称之为历史文化之乡。乾体镇历史上包括天后宫在内,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先后兴建过“六庙”“八社”(土地神建筑)和“六宗祠”。“六庙”是:天后宫(大庙)、文武庙(内有供奉孔子大厅)、观音堂、三婆庙、康王庙、龙王庙;“八社”是中兴社、文兴社、仁里社、兴贤社、中屯社、永庆社、厚福社、东兴社;还有八角亭、牌坊、古井以及离乾体街不远的九头庙(天妃庙)、文昌塔等。乾江古镇之庙、社、祠之多,在合浦地区仅次于县城廉州。从非遗文化制度视角来看,这些庙、社、祠均含有丰富的庙宇文化和宗教凝聚力,综合了道教、佛教和儒家的思想、文化,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对于当下的乡民有着精神激励作用以及地域文化认同的力量。当地老百姓认为,从文化直感来说,本地很多未经重新涂刷的妈祖古庙,看起来更具崇高感,但理性也使他们能理解将这些妈祖庙宇古迹修缮焕然一新的文化原因。对本地老百姓来说,虽然妈祖信仰延续千年,但是对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环境来说,这种信仰文化已经在渐渐式微。国家非遗文化制度的促进,使老百姓和政府都重新认识到这些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价值,并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同时致力于发挥其内蕴的精神力量,首先是宽泛意义上的信仰精神,其次是能体现华夏文化特色与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精神。
    人类学理论认为,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个人对于某种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的认同,对于共同信仰文化的认同,是最基本的个人社会身份认同。拉德克利夫—布朗指出,仪式行为可以成为社会秩序的体现,能够帮助地方社会构筑社会结构。北部湾妈祖信仰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充分表现出巨大的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历经千年而不衰,其根本原因即在于它植根于地方百姓生活,有独特的人民性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其次,从非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说,包括北部湾在内的世界各地还保存着鲜活的妈祖信仰口传文化,如神话、叙事歌谣、礼仪、民俗、手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流传至今,涉及社会与文化各个领域,并且具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是传承妈祖信仰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从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加大妈祖文化研究的深度,将有利于拓展妈祖文化研究的内涵。
    文化软实力是推动区域社会全面快速协调发展的关键,而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丰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为发展非遗文化产业提供可持续性资源支持。在21世纪,借助非遗文化产业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是北部湾地区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2017年4月,中国高层领导人在北部湾地区调研时作了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2017年5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保护与申遗”工作调研组到广西对北部湾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史迹保护与申遗工作进行考察与研讨。广西成立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有力地推进申遗工作。非遗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共同发展。非遗制度在文化共识的基础上,建构起共同参与、共享利益、共识推动的文化发展平台,实现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文化共同发展和繁荣的目标。
    结语
    当妈祖信仰习俗的文化价值为世界所认可从而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真正能够承担起保护和传承这项文化遗产重任的,必然还是妈祖信仰习俗的践行者们。发展必须是尊重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尊重传统文化的前提是尊重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承者,神圣性因他们的存在而存在。政府的各种作为只有在真正理解该传统信仰习俗的意义,以及厘清发展与传统关系的情况下,才可能具有更大意义。特别是在当下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进程中,妈祖文化可以成为新海丝路沿线国家之间文化交流最方便、最直接的载体。尊重沿线国家老百姓的妈祖庙宇祭典仪式,加强新海丝路国家和地区妈祖文化的融通与交流,能有效促进各国的文化交融,打造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本文刊载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