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昱州彭荔]非遗文创人才的供需矛盾及其对策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9:11:06 中国民俗学网 潘昱州 彭荔 参加讨论
[摘要]非遗文创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非遗文创人才的有效支撑。当下,受“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松散式合作的内在缺陷”“被过分强调的需求中心”“供给标准的自身缺陷”等原因影响,人才“供需类型错位”“供需结构错位”“供需能力错位”等供需矛盾已经成为非遗文创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只有立足于人才的供给端,通过实施“构建综合中心”“促进合作共融”“实现供给导向”“全新思维引领”等举措,从非遗文创人才供给侧角度整合供给端资源,深入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才能彻底拆解非遗文创人才的供需矛盾,最终实现非遗文创人才的供需平衡、供需均衡,推进非遗文创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 供给侧改革 非遗文创人才 供需矛盾 [作者简介]潘昱州(1975-),男,四川南充人,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彭荔(1974-),女,四川遂宁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绵阳,621000)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重点项目“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的文创人才供需错位及补救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SA0086)的研究成果。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深入实施和“文化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作为形成民族文化原生状态、蕴藏传统文化最深根源、成为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显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中简称“非遗”)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中的分量日益加重、作用更加强大、地位愈发重要,非遗的传承保护、发展创新也愈加迫切。非遗发展需要在保持非遗本质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并以合法的市场化运作促进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简称:非遗文创)的良性发展。非遗文创的良性发展,则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文创人才予以支持,需要充足的文创人才供给资源予以保障。但是,当前的非遗文创人才的“供需错位”矛盾却严重制约了非遗的创新发展,人才供给难以满足非遗文创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非遗传承保护、发展创新的深层障碍。突破人才供需错位矛盾、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已迫在眉睫。只有从供给侧视角厘清“供需错位”矛盾的根源,从供给侧角度探寻突破“供需错位”矛盾的对策,以供给侧改革拆解供需矛盾,从供给源头上增加人才供给的有效度,标本兼治,才能真正跨越人才供给的深层障碍,促进非遗文创的良性发展。 一、非遗文创人才供需矛盾的表现 供需矛盾是指由于不能有效识别需求侧的虚假需求,难以真正把握需求侧的真实需求,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脱节,人才供给类型、能力素养、构成结构等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与社会诉求不适应,有效需求满足度较低,难以达到需求方的预期目标,无法满足非遗文创良性发展的需求,产生供大于求、供小于求、供无关求的错位矛盾。这种错位矛盾,主要有“供需类型错位”“供需结构错位”和“供需能力错位”三种表现,它们是当前非遗文创良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供需类型错位 供需类型错位是指非遗文创人才供给类型与社会需求类型不匹配,与社会需求类型脱节,供非所需、供非所求、供非所用。供需类型错位是供需矛盾的显性表现形式,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供需矛盾体现形式。供需类型错位,一是表现为技能、理论型供给与综合研究型需求的错位。当前,非遗文创本、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大多借鉴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侧重于技能培训学习,理论研究相对缺乏,供给的是技能型人才,综合研究能力薄弱。硕、博士人才培养,侧重于理论研究,弱于关注具体技能,供给的是理论研究型人才,综合研究能力不够。这就造成了供给方的技能单一型或理论单一型人才供给现状。可是,非遗文创却需要从业者能够不断改进技艺、连续创新技术、持续升华理论、不断研发产品,是理论与技能兼具、创作与研究并行、理论性研究能力与技术性研究能力兼备的综合性人才需求。二是表现为专业型供给与复合型需求的错位。非遗文化种类众多,非遗技艺门类繁多,以羌族非遗技艺为例,现今非遗文创人才培养大多只立足于如羌族草编技艺、羌绣技艺、水磨漆技艺等具体项目进行,非遗技艺共性挖掘不够,非遗门类融通把握不准,即使进行了技能和理论的综合学习,也只是某一具体项目的专业人才,适用领域较窄,整合能力较差,跨界研发能力较缺乏,属专业型人才供给。非遗文创需要具有较强专业素养,了解全套生产流程、具备较强沟通交流能力、掌握策划营销技能、熟悉相关和相近非遗领域、融会贯通跨界学科、多才多艺的多功能人才,需要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集于一体的人才,属复合型人才需求。三是表现为创意型供给与自然生态型需求的错位。当前,创新创业被大力提倡,创新教育被积极实施,创意能力被努力培养,创意创新被社会看重,破除陈规、突破陋规、打破固有、超越现有、破旧出新、推陈出新等素质的培养成为供给方的着力重点,推崇创意型人才供给。非遗文创的发展,传承人是中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由于受到年龄阶段、学习经历、交往范围、认知水平等限制,部分传承人,尤其是年龄较长的传承人容易立足于自身所在的项目类,固执地坚守原有技艺,偏执地强调技艺技能的原汁原味,无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不敢大胆革新,不能与时俱进,倾向于未被特殊雕琢、具有乡土气息的人才需求。 (二)供需结构错位 供需结构错位是指由于非遗文创人才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不匹配,打破了人才的供需平衡结果,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吻合、不相对应而出现的结构性偏差。供需结构错位是人才供需类型错位的必然结果,是供需类型错位在人才结构上的显现。供需结构错位,一是表现为供给的金字塔结构与需求的倒金字塔或纺锤型结构的错位。当前,非遗文创学习,技能观摩、技艺指导、采风调查等是主要形式,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学徒制、工作室制、项目制是主要方式,现场演示、短期培训、短期实训是主要样式,学生对非遗文化了解不透、研究不深,低端人才供给较多、中端人才供给次之,高端人才供给奇缺,呈现金字塔形人才供给结构。随着科技的发展,某些非遗技艺具有被现代工艺和人工智能替代的趋势,简单加工甚至一味模仿的低端人才需求不断减少,对能够深入研究非遗、持续研发产品、提升技术层次、提升产品档次、注入发展活力的中高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需求日渐攀升,呈现低端人才需求较少、中端人才需求次之、高端人才需求最大的倒金字塔型或低端人才需求较小、高端人才需求次之、中端人才需求最大的纺锤型需求结构。二是表现为供给的理论研究型结构与需求的应用诉求型结构的错位。当前,非遗文创人才的培养,由于对非遗项目还处于梳理整理阶段,部分非遗项目,如被单戏、羌戏、梓江龙、夬儒节等,还处于抢救性保护阶段,尚未建立较完整和较系统的非遗资料数据库,难以有效对接技能体系,针对技能体系的理论体系构建相对滞后,现有理论学习较为空泛,理论体系缺乏针对性。人才的知识结构因为具体技能本身的缺乏而偏于纯粹的理论研究,弱于技艺技能的总结和探究,呈现供给的理论研究型结构。但是,非遗需求方强调的是应用,需要理论功底和技能技艺同时具备的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是一旦接触非遗文创就能够独立运作运营的熟练人才,是典型的应用诉求型需求结构。三是供给的偏年轻化结构与需求的老中青协同发展结构的错位。当前,非遗文创人才培养,主渠道是高校,高校的生源是以青年学生为主,因而人才供给以年轻学生为主(尽管有针对中年人的培训,可是时间较短、专业性有待提升,系统性有待加强,培训人才很难进行专业的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出现了年龄段的断层,形成偏年轻化的供给结构。非遗文创的发展,需要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老中青合理搭配、传帮带体系健全的人才梯队,是老中青年龄结构协调发展的需求结构。 (三)供需能力错位 供需能力结构错位是指由于道术分离、专业视野限制、知识结构体系局限等原因,供给的人才能力难以对应需求方的要求,产生能力偏差。供需能力错位是供需类型错位、供需结构错位的深层次因素,是最难突破的供需矛盾。供需能力错位,一是表现为供给的模仿复制能力为主与需求的创意能力优先的错位。由于培养方案的缺陷、教学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当前的文创人才大多对非遗了解粗浅、关注不够、研究不深、体验缺乏,产品研发还基本处于对原有产品的模仿复制或细枝末节的调整、零碎的改造,人才供给是以模仿复制能力为主。但是,非遗文创的发展,不是对原有技术的全盘照搬,不是对既有技能的原样沿袭,不是对原有产品的描摹复制,而是要对现有产品做系统、持续的创新研究,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是对现有技艺技能的超越,是体验为主、创新驱动,是在遵循基本原则基础上的再挖掘和再创造,需求的是创意能力优先。二是表现为供给的德才分离与需求的德艺双馨的错位。德才分离是“能力素养的‘道’与‘术’的不适配”[注]而出现的“道”“术”分离。当前的非遗人才培养,有的醉心于单纯的技能学习,“技能较为单一,视野较窄,职业素养偏低”[注],手中有“术”、心中乏“道”;有的理论素养欠佳,专业操作技能欠缺,“道”“术”皆乏;还有的偏重于理论研究,忽视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理论功底深厚、动手操作能力差,心中有“道”、手中乏“术”。然而,非遗文创需要的是具有高超技艺、具备工匠精神、严守职业操守、拥有担当意识、饱含非遗情怀的综合型人才,对能力需求是德艺双馨、德才兼备、道术合一。三是表现为供给的单项技能能力与需求的跨界融会能力的错位。非遗种类繁多,人才供给方大多着眼于某项技能能力的培养,立足于某一单项领域能力的培养,视野狭窄,一旦遇到超出自身项目的问题或领域容易束手无策,融会变通能力较差,供给的是单项技能能力。非遗文创,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既要具备较系统的单项技能能力,还要涉猎人工智能、VR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兴学科或跨界学科知识,及时消化和融会新兴技术和学科前沿知识,借鉴利用相邻或相近项目的技术技能、跨界学科的方式方法,解决创新瓶颈,如研发羌绣文创产品,就不但要掌握羌绣技法,还要熟悉蜀绣、苏绣、湘绣、粤绣、大冶刺绣、藏绣等不同技法,在不同技法中寻找共性,突出个性,弥补缺陷,需求的是跨界融会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