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地区国别史 >

苏联北方海航道开发历史探析(3)


    (三)1941-1945年:北极港口和北方海航道的战时利用
    苏德战争开始后,北极航运一度中断,大型的建设项目叫停,并且中途撤回了多个北极考察队。战争初期,苏联政府将北方海上航路总局迅速改组成为具有军事性质的组织,总局的主要任务变成了粉碎敌人在该地区的进攻。这一时期总局的领导人员、极地工作者都被授予了军衔,许多极地工作者还加入了红军和海军北方舰队。(44)
    为了使破冰船免遭德军摧毁,苏联决定由北方海上航路总局负责,将摩尔曼斯克港口停放的破冰船和重要航运设施撤离该港,并对阿尔汉格尔斯克港进行重修和扩建。(45)该港随后建设了新的码头,加深了码头吃水深度至24英尺。阿尔汉格尔斯克附近的深水港埃卡诺米亚在秋季以后完全冰封,无法与主港往来。为了能够使用该港口,总局在北德维纳河(р.Северная Двина)的河冰上建设钢轨,将卸载于此处的物资运往阿尔汉格尔斯克再经铁路运出。1942年初,德维纳河口新的深水港北德文斯克(Северодвинск)建成,到达该港的护航队已经能够绕过冰情条件复杂的北德维纳河口。(46)阿尔汉格尔斯克港的改建,在战争期间的北方交通运输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了1941年,从欧洲经北极航线共有七万零六百余吨货物通过阿尔汉格尔斯克港到达苏联。这一年,欧洲经北极航线到达摩尔曼斯克港的货物占31.8%,而到阿尔汉格尔斯克港的货物比重则达到68.2%,(47)很快代替了摩尔曼斯克港,在战争中承担起接纳盟国租借物资的主要港口的责任。
    北方海上航路总局下设的水文地理舰队在二战时期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其编下的船只参与了冰上巡航,研究人员在进行水文冰情实地研究后,制定了新的航行手册和海图供战时航行使用,同时完成了在北方海航道上设立航标的任务。
    在对盟国运输船只进行护航的同时,北方海航道也在正常进行货运通航。在白海(Белое море)航段和拉彼鲁兹海峡(Лаперуза пролив)以及整个北方海航道的冬春两季运输过程中,破冰船的作用功不可没。破冰船队在整个战争期间得以完好保存。
    1941-1945年期间,从欧洲到俄罗斯北部港口的北极航线和北方海航道,成了盟国从美国向苏联运送租借武器、粮食等物资的必要通道之一。(48)战争中的军工需求促进了苏联北极的一些金属、木材等资源的开发,从而也带动了北方海航道货运量的提升。而战争期间新建和改造过的北极港口、浮冰站、气象站等设施,也进一步为航道的航行提供了基础和安全的保障。可以说,苏联对北方海航道的战时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航道的航运发展,使其成为连接欧洲北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生命线。
    (四)1946-1991年:打造“国家水上交通干线”的加速发展时期
    二战结束后,苏联面临着恢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与此同时,冷战铁幕的降临和北约的成立,使苏联日益感受到北极地区来自东西两侧的战略挤压。二战的经验使苏联早已认识到北方海航道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美苏冷战开启后,北极地区直接成为两极对抗的前沿,两国在北极地区展开了海陆空全方位的争夺。保证北方海航道的通航能力、发展破冰船技术,便在冷战时期被赋予了稳固苏联远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北极军事竞争的特殊意义。20世纪50年代末,在完成战后经济恢复工作后,苏联开启了海运交通发展的新阶段,在北方海航道上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各领域的技术改造和更新,继续完成将其打造成“国家水上交通干线”的目标。(49)在这一背景下,苏联顺应时代科技浪潮,对北极航运的交通技术进行了改造升级:破冰船的更新速度在加快,核动力破冰船的诞生使苏联的极地考察和北极航运事业进入了新时期。北极海域浮冰站的陆续建立,对北方海航道的航行安全和航运发展也起到了保障作用。破冰船与冰级船只体系的建设,以及对浮冰开展的综合研究,使得北方海航道的高纬航线航行、通航期延长以及冬季航行成为可能。苏联借由飞机、船只、极地站和观测台展开的针对浮冰的广泛而综合的例行研究,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蒸汽破冰船的老化和北极航运需求的增加,加上核技术的发展,更强动力的破冰船建设已提上日程。1957年,苏联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下水,并于1959年12月7日完成首航。核动力破冰船具有极高的冰上通过能力和机动性,航行速度也比一般的破冰船高出2.5倍,同时具有强大的自给能力,这在冰区航行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核动力破冰船的诞生是北方海航道开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为苏联进一步开发北极资源提供了新机遇。自1961年起,苏联不断建造新的适用于冰区航行的船只,如“阿姆古埃马”号(《Амгуэма》)、“波韦涅茨”号(《Повенец》)等,内燃机轮船“巴斯昆恰克”号(《Баскунчак》)、“萨莫特洛尔”号(《Самотлор》)等。船只动力装备的提升使其在冰区航行的速度逐渐加快,也提高了船只的装载量。这些具有强大动力的破冰船和冰级船只,使得北方海航道西段全年通航成为可能。
    北极海冰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气候的变化和北极航运的安全,因此,从北极浮冰站所获得的第一手数据具有无法代替的重要性。(50)为了全面开发北方海航道,保证航行的顺利,苏联在北极海域重建了具有长期观测功能的浮冰站。1950年4月2日,苏联在北冰洋开设“СП-2”号浮冰站,该浮冰站持续工作了376天,1952年4月11日随着浮冰移动而关闭。1954-1955年,苏联同时开设了“СП-3”和“СП-4”两个浮冰站,此后北冰洋上的苏联浮冰站不停地更换,直至90年代初,常设浮冰站开始运行。1954-1957年三年间,苏联各浮冰站共完成了25000次气象观测,发出了8000多个无线电高空测候器,进行了近4万次水文测量和3000多次深度测量。(51)
    得益于北极海上交通技术的现代化改造,北方海航道高纬航行和北极点航行成为可能,通航期也得到延长。20世纪中期,苏联已经积累了足够的高纬航行经验。每一次北方海航道的航行考察,都会在传统沿岸线路冰情条件不佳时评估高纬航线的可行性。这些考察收集了大量北极各海域北部和北冰洋海域冰情的信息,为高纬航行分析和破冰船的通过性提供了数据基础。然而,只有当更强动力的新一代破冰船和破冰性更强的冰区航行船只出现后,北冰洋海域高纬度航行才真正可行。1977年,苏联“北极”号核动力破冰船在线路试航中成功到达北极点。这次试航持续了数昼夜,穿越了多年冰盖,到达了地球顶端,是世界海运史上水上船只第一次到达北极点。这次航行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北冰洋高纬度航行的可行性和设备的可靠性。(52)试验获取了北冰洋冰情等科学数据,以及破冰船在恶劣冰情条件下机械设施的运行情况的数据等信息。随后的1978年,又一艘核动力破冰船“西伯利亚”号带领一艘交通船进行了为期18天的高纬航行,经过新地岛、北地岛和新西伯利亚岛(о.Новая Сибирь),跨越北极五个海域,最终到达楚科奇海的谢尔契—卡门角。虽然北极各海域,尤其是东西伯利亚海冰情条件恶劣,但与北方海航道常规路线相比,这条高纬线路自西向东航行比航道的传统线路节省了2100公里路程。(53)除了通往北极点的航行之外,这一时期其他的高纬航行主要是出于建设和维护浮冰站以及科学考察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起,通往北极点的航行开始增多。1990年,“俄罗斯”号破冰船为北极点送来了第一批游客。自此以后,俄罗斯破冰船至北极点的夏季旅游航线开始常规化。
    北极海上交通技术的进步,还使得北方海航道的通航期得到延长,同时使冬季航行成为可能。从1970年开始,苏联北极航运进入了更快的发展时期。诺里尔斯克金属矿联合公司坐落在叶尼塞河的下游,北方海航道对其有重要意义。积累了足够的冬季航行经验后,苏联于1970年11-12月间进行了从阿尔汉格尔斯克出发经北方海航道航行至杜金卡(Дудинка)的冬季试航,并在中途到叶尼塞下游完成了该公司的货物运输。这次试航是北方海航道有计划的冬季航行的开端,(54)证明了在极夜和恶劣的水文气象条件下,利用破冰船也能完成喀拉海和叶尼塞河的航行。此后北方海航道的通航期逐年延长,到了1978年,北方海航道的西段航线从摩尔曼斯克到杜金卡的航线实现了全年开通,标志着苏联针对北方海航道延长航期目标的阶段性达成。
    由于交通技术的大幅提升,二战后北方海航道航运业务发展迅速。1957年北方海航道的运输总量与1940年相比增加了4倍,与1932年相比则增加了16倍。(55)到1987年左右,北方海航道的年货运量达到了历史顶峰,但由于国内改革和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北方海航道的运输量在经历巅峰后很快又开始大幅下滑。苏联时期北方海航道的航运业务与当今的不同在于,苏联时期主要是为满足航道沿线居民点的物资供应,几乎不存在过境运输。
    在航道管理机构设置方面,二战后苏联逐步缩小了北方海上航路总局的职能范围,到20世纪70年代,新成立的北方海航道管理局将其取而代之。1946年前,北方海上航路总局一直归苏联人民委员会直接管理,1946年开始至1953年则由苏联部长会议直接管理。1953-1964年又交由苏联海运部直接管理。期间,原本归北方海上航路总局管理的摩尔曼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两地的轮船公司和破冰船,都移交给了苏联海运部货运船队总局,北方各港口也交由苏联海运部的相应各航运局管理。北极地区采煤生产联合公司、北极地理研究院、几个航空管理处和所有的机场,也都不再由北方海上航路总局领导。(56)北方海上航路总局的职责在几经缩小后,主要负责领导北极破冰船队,协调各海运公司、部门,组织进行航行及其准备工作。由此,北方海上航路总局由成立时统管北极事务的领导决策部门,逐渐转变为以北方海上航运发展为单一目标的执行机关,北方海上航路总局的地位的日益下降,最终在20世纪70年代初被北方海航道管理局所取代。苏联设置统一部门管理北极综合事务的历史就此结束。北极事务管理机构在国家层面逐渐向细分化、专业化、常规化调整。1971年9月16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海运部下属北方海航道管理局相关问题》(57)的决议,正式组建北方海航道管理局,并确定了北方海航道管理局的章程。北方海航道管理局的职责包括:对北方海航道作为国家北极交通干线的合理利用进行国家监管;组织北极航运,采取措施保障该地区航运的安全;采取措施防止和消除苏联北方海岸海洋环境污染,并以此目的对往来船只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进行监管。
    自1950年起,在全面了解和掌握航道浮冰信息、破冰船技术突飞猛进且居世界前列的大形势下,苏联的北极航运得到了迅速发展,货运量大大增加,北方海航道最终被打造成为全国性的常规水上交通干线。二战后的苏联北极航运政策具有很强的规划性、稳定性和高效性,同时也具有连续性。不但延续了战前的政策方式,即将北方航运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的规划之中,而且延续了战前的政策目标,即将北方海航道打造成常规水上交通干线,并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中,苏联大力发展北极航运技术,其首要目的是满足争霸的军事需求,然而在客观上也惠及了北方海航道航运水平的快速提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