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范小青钟进文]敦煌学背景下裕固族历史数字化传播的三种思路(2)


    二、从专家书写到大众书写
    如前所述,数字化传播的受众首先是本民族的民众。那是因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主体是民族群众。这本毋庸置疑,但由于长期以来“由上而下”的管理惯性,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过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常常是由政府、专家和知识阶层在推动,民族群众的参与非常不足。由此,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成为遗产保护工作现阶段的重要目标之一。
    要使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不成为少数专家和知识分子的独角戏,使民间的参与能同政府的努力形成合力,除了常规的鼓励参与的举措之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创造群众参与的平台和机会。众包的思路可以借鉴过来。众包是指一个社会组织或公司,将其原本应由其员工完成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组织或公司以外的公众网络的做法[6]。换句话说,就是把机构的任务分包给普通大众,唤起大众参与。维基百科可谓众包典范,大家共同来编辑辞条,又共同享用这一个知识宝库。其他很多机构在众包方面也有好的尝试和成功案例,如《纽约时报》研发实验室于2013年10月曾推出一份众包任务“Madison”[7]——邀请广大普通读者一起来帮《纽约时报》把老报纸里面的广告识别出来、分类妥帖,并录入信息至数据库。打开Madison的页面,就可以参与到这项任务当中来。你可以选择难易不同的任务级别,比如判断某块内容是不是广告,或给广告分类,或者录入某则广告的具体信息。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时间安排,自行选择并完成。就这么一个简单的任务,却激起了受众极大的兴趣,获得了许多普通网友的认可和参与。
    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上,可以尝试这一做法。这里的数字博物馆,不仅仅是指实体博物馆的网络呈现,也应包括数字百科全书在内的起到博物馆作用的数字媒体平台。比如,除了建立裕固族历史文化网络博物馆之外,还应该利用维基百科、百度辞条等平台,创建裕固族民族文化相关辞条,鼓励本民族群众将民族文化、生产生活、语言习俗等方面的介绍上传并编辑,以增进本民族以及其他民族民众对裕固族历史文化的充分了解。维基百科辞条的编撰规则,即通过后台的协商与沟通,能在保证民众充分参与的前提下又保证辞条能因参与的人数增加而精益求精。运用众包的方式来激励群众参与,相当于发动民族文化的群众一起来建设数字博物馆、数字百科,这有利于更多口传文化、濒临灭绝的技艺的挖掘,丰富数字博物馆、数字百科的内容,也有助于裕固族历史文化的记录丰满;同时,通过数字化参与,处于全球化离散社会中的民族群众,也更容易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在博物馆的建设尤其是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上,不妨多创造机会让大众参与进来,转变“专家书写”为“大众书写”,借助大众的力量来加快记录、保存和传播的步伐。在众包模式下,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不管是诗人、作家、纪录片创作者,还是普通网民,都可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传播出一份力[8]。
     三、从单一场域传承到整合新媒体传播
    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遗产的传承场域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技艺传承以及民族文化博物馆的这种固定时空的传承外,还有多种传承空间和场域,可以说,传承场域,无处不在。裕固族在这方面已有很好的经验,他们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通过会议来推广和传承民族文化,通过书籍和期刊来梳理民族历史文化,已形成了一个立体网络。
    虽然在目前的数字化传播思路中,博物馆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媒体,但新媒体技术下,使用多种媒体和平台,发动更多民众参与,增强整体传播的效果,理应成为趋势。在数字化技术急速发展的现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也应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在传播媒介上多加拓展,不拘泥于博物馆这一种载体和形式。微博、微信、网络社群、视频网站相关社区、网站主题社区等空间和平台,都可以成为历史文化传播和民族认同培育的基地和场域。
    目前在一些微博微信账号和网络社区中,少数民族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语言、民间故事、诗歌、民歌、文学作品等在被发布和传播,这使得本民族年轻人以及其他民族民众对民族文化遗产有了更便捷的了解渠道,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承场域的变迁。这种新媒体的整合使用,能增强传播的灵活性,更吸引年轻人,使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为年轻人身边触手可及可参与的流动的数字记忆,而不是遥远的、冷冰冰的博物馆陈列品。
    这方面的优秀案例有如中国藤项目[9]。中国藤项目是一个旨在使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和研究者了解中国的文化遗产的项目,由美国俄勒冈大学和中佛罗里达大学共同开发。在中国藤的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每项遗产的简介,可以了解到艺术家的工作细节、这项遗产的传承故事等。而且网站很开放,只要注册后,就可以向网站上上传和贡献自己的内容,任何对中国民俗或者非物质遗产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这使得网站成为一个平台,而不是一个宣传媒介,只要感兴趣,人人都可以成为中国藤项目的组员。同时,大众也可以通过“ ”中国藤来通知项目组他们在中国又发现了哪些好的“非遗”或民俗相关的内容。在微博、Facebook、Flickr、Twitter等国内外社交平台上,中国藤都有自己的账号,随手可及的媒介平台,也让参与项目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到中国的文化遗产。
    我国各地已陆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官方微博、微信或视频发布账号等,但总体看来,数量并不太多,对多种新媒体手段的内容整合也做得不够。在海量信息的时代,若不能很好的整合传播的平台以及传播的内容,现有的零散平台和信息很容易被淹没在各式各样的讯息之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到裕固族历史的数字化传播上,可将实体博物馆作为主要载体,再综合利用数字博物馆、社交媒体账号、网络社群、数字百科全书等多种新媒体平台整合和扩大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可以建立裕固族历史文化数字地图、裕固族和敦煌学的维基百科、裕固族历史数字博物馆等。在新媒体传播内容上,要努力做到重点突出,突出民族核心历史、价值观和精神内核,加强内容的识别性。与此同时,促进大众参与,共同书写裕固族历史,通过共同参与和书写,以数字记忆的方式来传承文化记忆。
    在敦煌学视野中来看裕固族历史,意味着在敦煌学的历史地理长线上去研究和呈现裕固族历史,除了裕固族本身的历史文化展演之外,更注重裕固族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频繁更迭、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更注重裕固学与敦煌学的内在整体一致性。因此,裕固族历史的数字化传播也应该充分融入到敦煌学的数字化传播整体体系当中来,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裕固族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内容建设中,除了重点强调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之外,也应通过民族迁徙、更迭和融合的历史地理线索,充分展现裕固族与敦煌学的姻亲关系。
    (本文发表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