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夫:一生致力于发展和繁荣民族教育事业(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6:11:11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绍东 参加讨论
三、在内蒙古和全国建立民族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各民族高层次人才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边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极为薄弱,到1952年,仍然没有一所正规的高等院校,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建设事业的发展。对此,乌兰夫果断决策,建立和完善内蒙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乌兰夫认为:对于内蒙古来说,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提高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发展生产,当务之急是培养教育、畜牧和卫生人才。1952年5月,内蒙古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院校——内蒙古师范学院成立了。1952年11月和1956年5月,又分别创办了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和内蒙古医学院。这3所高校的成立,适应了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自治区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建设人才。可以看出,乌兰夫对提高内蒙古的教育水平,解决各族人民身体健康问题,发展牧业生产的重视和关切。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在内蒙古建立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积极培养本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在自治区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1955年初,乌兰夫向国务院高教部提出创办内蒙古大学的申请。1956年,由于经济的“马鞍型”发展,高教部原准备决定在全国各地创建的十几所高校一起下马,内蒙古大学也在其中。乌兰夫向周恩来总理请示后,总理明确表示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并要求高教部调配干部和师资支援内蒙古大学建设。1957年10月14日,内蒙古大学正式成立,乌兰夫兼任校长。内蒙古大学是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对全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事业起到了模范带动作用。1958年至1960年期间,内蒙古工学院、内蒙古林学院和内蒙古财经学院相继成立。这一时期,各盟市也陆续创办了一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医学专科学校等。至此,内蒙古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乌兰夫竭力推进全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推举为政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0年4月,在政务院会议上郑重提出创办民族学院,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建议,并得到了党中央、政务院的重视。同年11月,政务院第六十次会议上,批准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决定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并在西北、西南、中南各成立中央民族学院分院一处,必要时还可增设。1950年6月,乌兰夫被任命为中央民族学院首任院长。多年来,中央民族学院为全国50多个民族及世界多个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成为我国民族教育的中心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族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后,乌兰夫积极呼吁和主张:“原有的民族院校,凡是没有恢复的,都要尽快恢复,并应根据需要和可能,适当增设民族院校。”他还强调:“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要采取得力措施,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关键是办好各级各类院校。”乌兰夫要求:“民族院校应着重招收边远地区和文化教育落后地区的山区、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原则上应仍分配回原地区工作。”乌兰夫的这些讲话精神,对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乌兰夫主张,在民族地区创办高等学校,一定要把办学质量放在首位。在创办中央民族学院、内蒙古师范学院、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内蒙古大学等高校时,都积极组织协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并得到了国家高教部和国内知名院校的大力支持,使这些院校从创办伊始就建立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之上。在担任内蒙古大学校长的12年里,乌兰夫始终主张要把内蒙古大学办成“小而精”的高水平院校。为此,他请来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生物学家李继侗教授、北京大学著名语言学家张清常教授,蒙古语言学专家清格尔泰先生、著名蒙古史专家韩儒林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为了保证蒙古语言文学系的师资质量和教学水平,还从蒙古人民共和国聘请专家到学校任教。乌兰夫主张,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既要遵循一般高等院校的办学规律,也要坚持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为民族进步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些思想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无论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还是和平建设的年代,乌兰夫同志都把发展民族教育、培养各类人才放在重要地位。他一生始终在关心、支持和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关注人的成长、人的发展、人的提高,这不仅包含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途径、方式”,也包含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构建民族平等、团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目标,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这也是乌兰夫能够做好各项工作,深受各族人民爱戴和尊重的原因所在。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