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杨晓雯:文化变迁的"中间地带"——基于改土归流背景下纳西族与他留人殉情传说的讨论[1](2)


    二、他留人的婚恋习俗与文本记忆
    他留人主要分布在丽江地区永胜县六德傈僳族彝族自治乡,1956年划归为彝族。自称“tha31 lu55 su55”,汉字表述为“他鲁苏”,即“外路人”之意。当地人认为祖先系外地迁徙而来。旧时他称为“他鲁人”,近年来统一为“他留人”。长期和汉族、彝族、傈僳族杂居。
    他留人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以“过七关”和串“青春棚”为核心内容,吸引外人的关注。所谓“青春棚”就是未婚男女谈情说爱,选择伴侣的场所,与永宁摩梭姑娘的“花楼”有相似之处。按照他留人的习俗,少女月经初潮之后,家中女性长辈就给她举行以“换装”为核心内容的成年礼,由白裙改穿黑裙。同时,父母会在家中院子里为女儿搭建一间简单的房子,里边有一张木头单人床,旁边有一张普通的木桌子。“青春棚”用他留话来表达有三个说法:一是“查腊摩何格”,意思是年轻姑娘的棚子;二是“祖玛日喀”,即姑娘睡觉的地方;三是“何格夏喀”,意为“玩耍的棚子”。可见,从青春棚的空间布局及语汇来看,这是一种属于姑娘独占的、社交性的空间,具有比较明确的功能,用以谈情说爱,选择伴侣,进行社会交往。
    20世纪50年代以前,无论姑娘在青春棚中接待小伙子还是小伙子串青春棚,都必须首先取得一项资格认可,即“过七关”。所谓“过七关”,实际上就是在青年男女正式结交异性之前先交往七位异性,目的是考验他留青少年的机智与应变能力,并提供社交恋爱的机会和场合,积累寻觅结婚伴侣的经验。如小伙子必须连续七个夜晚在七位不同姑娘的青春棚中过夜,意为“七关”。姑娘亦然,则必须有七位不同小伙子连续七个夜晚前来串棚子,共度一宿者才算一关。没有“过七关”的姑娘没有人串她的棚子,没有“过七关”的小伙子也不会有姑娘接待他。
    无论哪种习俗,都体现了他留人对自由恋爱与简单婚俗的重视,男女婚恋以是否“喜欢”为主要择偶标准,父母不会过多干涉儿女的婚姻。他留姑娘和小伙子如果两情相悦,决定在一起生活以后,婚事的准备——提亲、订婚和结婚仪式则非常简单、朴素。当地流传甚广的《老梅树》(又叫《三个“一”》)和《巴长马》的传说解释了他留人自由、简单的婚恋习俗以及为何只能由男子串“青春棚”的由来。
    (一)一棵老梅树的警告:他留人自由婚恋习俗的由来
    古时候他留人的婚姻也是包办买卖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的终身大事牢牢掌握在父母手中,没有丝毫自由。痴心的小伙子上门提亲,姑娘的父母就拦在门口说:“请你拿出三个‘一’来,否则请别再来打扰我家姑娘。”小伙子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而痴情的姑娘只能隔门抹泪,等待着另嫁他人的结局。所谓三个“一”是:一百盒粑粑(每盒36个)、一匹骏马、一百两银子。
    高昂的代价使有情人难成眷属,山盟海誓,生死相许的恋人们誓要在另一个世界里结为夫妻。他们乘家人不备,成双成对地来到他留古城东侧的峭壁下,这里森林茂密,古树参天。其中有一片梅林,梅林里有一棵千年老梅树,情人们双双来到老梅树下,吃光喝光所带的东西,拥抱着哭泣,流干了眼泪,最后双双上吊殉情而死,化作蝴蝶、喜鹊,双栖双飞。天长日久,每到雷雨黄昏,这棵老梅树便发出凄厉哀号的“呜呜”声,叫人听得毛骨悚然,惊惧不安。
    后来,有一个名叫“嚓腊伯”的小伙子很不佩服这件事,他来到老梅树下,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也来试一试。”就用绳子拴住自己的大脚指吊了起来。这时老梅树开口说话了,“小伙子,我不收你,你缺两个条件,第一你没有带女朋友来,第二你拴的部位不对,要拴在脖子上。”嚓腊伯大吃一惊,忙跑回去向酋长、头人报告:“不得了了,老梅树开口说话了。”酋长、头人等所有他留人纷纷来到老梅树下,大家商议说:“不如砍了这棵老梅树。”大家把任务交给了嚓腊伯。嚓腊伯走上前去,举起斧头准备砍倒梅树,斧头砍下去,老梅树却“哗哗”喷出血来,殷红的鲜血很快淹没了大地,刹那间黑云密布,雷电交加,峭壁上滚落下几块巨大的石头,现出一个大大的空洞,砸得地动山摇,似乎一场巨大的灾难将要来临。
    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不知所措。嚓腊伯首先醒悟了,高声说道:“一定是殉情自杀冲犯了务敌、务苏那些神灵,赶快烧香跪拜,乞求老天吧。”大家恍然大悟,知道不能再让三个“一”逼死恋人们了,全都跪伏在地上恳求饶恕。这时老梅树又开口说话了,声音苍老缓慢,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废除三个‘一’,行自由婚恋,可免灾祸,不然……”他留父母们全都点头称是。瞬间,云开雾散,艳阳高照,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只是老梅树旁多出了几个巨大的石头永远警醒世人。
    从此他留人实行非常自由平等的婚恋,让有情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现在他留小伙子只要带上两盒茶、两盒粑粑、两瓶酒就可以独自一个人把心爱的姑娘娶回家。“嚓腊伯”也就成了他留人对无所畏惧、有所作为的男青年的称呼。[8]
    这则关于他留人婚恋习俗来源的叙事文本由以下几个“事件”(fabula)构成:
    1.他留男女恋爱自由,婚姻不自由(父母、头人包办婚姻);
    2.一棵老梅树(殉情的地点及方式);
    3.男女殉情于老梅树下;
    4.老梅树发出凄厉的呜咽声;
    5.嚓腊伯砍老梅树;
    6.老梅树流血;
    7.包办婚姻废止。
    在处于同一地理单元中的丽江纳西族中也普遍流传着“情死树”的殉情传说。载于《东巴经》的第一部殉情传说《鲁般鲁饶》中,女主人公开美久命金在一棵“埃刷本使孜”(黄栗树)上自缢,其情侣朱古羽勒排在一棵“美使孜”(藤科树)上自缢而死。杨福泉教授在其著作《玉龙情殇——纳西族的殉情研究》中记录了大东巴和文质为逃脱包办婚姻,试图以一棵用于祈神祭鬼仪式中的大杜鹃树作为“游孜”(殉情之树)自缢未果的事。在该书中还提到出版于德国的“纳西手稿”《哈拉里肯》(殉情者祭仪)中绘制的殉情者都是在各种的树上自杀。[9]殉情者准备殉情之前先要精心寻找“游孜”,黄栗树、松树、杉树、大杜鹃树、梅树、山楂树等都可以成为殉情树。寻找殉情树的过程叫“游孜果,游孜述”,意为漫游山间寻找游孜树。因此,民间产生了很多“情死树”或“殉情树”的传说。
    随着殉情现象的蔓延,情死树的传说逐渐增加了神秘性和怪异色彩。前面提到的大东巴和文质殉情未果的原因是因为正准备上吊,大杜鹃树突然倒了下来,于是遵从天意,放弃自杀。纳西族民间故事《放猪栽桃》提到情侣安朱拉来咪和后生朱补朱德若殉情而死,从骨灰堆中长出来两棵连理树的情节。杨福泉教授在《丽江纳西族殉情现象揭秘》一文中提到了中甸(今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流传着“情死树”的传说。据著名东巴久高吉的女儿(74岁)讲,传说过去有的年青人在一棵树上殉情而死。人们在经过这棵树时,会听到男女哀哀的哭泣声。有一次,有人用斧子去砍这棵会哭的树,可里面竟流出血来。在拉市坝流传的“情死树”(山楂树)故事中也有砍树而树出血,然后人变疯的情节。当地民众认为这棵“情死树”是由殉情者——祖古羽勒排和开美久命金的生命和灵魂变成的,不能冒犯。大东乡也流传着类似的传说,相传鸣音乡一家人有三个儿子都在同一棵树下殉情而死,其父怒而砍树,树上忽现小蛇的情节。
    这种生命与灵魂与树相关的“情死树”故事可能与东巴经神话中“生命树”(“含英包达孜”)的观念有关,是东巴教树木崇拜的典型反映。[10]纳西语称殉情为“游舞(yeq vq),上面的字符为一片飘零的树叶,下面为舞蹈之人。根据李霖灿记录的美利董阿普的传说,生命树上黄叶的凋零意味着生命的逝去。[11]“情死树”的传说,多少与纳西族认为生命寄托于树木的观念有关。
    纳西族的殉情传说因其现象之普遍,研究之深入而深为世人所知,而他留人的“老梅树”传说则往往让人忽略其“殉情”的情节。将他留人的“老梅树”与纳西族的“大杜鹃树”传说进行比较,可以判断两则传说均为“情死树”传说,且互为异文,是同一母题在不同时空呈现的变体,两个故事互为模仿,既同又异,也许有先后之别,却无高下之分,构成一种平等的位移(dislocation)关系,各自为其认同的习俗进行合理性的话语建构以及文本支持。
    (二)悲伤的巴长马:男子串“青春棚”的由来
    他留人认为最早的时候,不是男子来串女子的“青春棚”,而是女子选择中意的男子,主动串他的“青春棚”。在他留人中广为流传的《巴长马》以一个“难题求婚”而失败的悲剧故事解释了习俗转变的由来。
    远古的时候,是姑娘们串小伙子的“青春棚”而不是相反。有一个叫巴长马的姑娘喜欢上了一个叫起马巴的男孩,起马巴也喜欢她。可是路途遥远,巴长马挎上“次卡”(挎包),背上一盒粑粑,去串起马巴的青春棚。
    那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对于巴长马的到来,起马巴非常高兴,但他的“青春棚”里还有另外三个追求他的姑娘,于是他们互相吟唱对答,各表心迹,各表爱慕相思之情。巴长马和起马巴真是一对人间情种,天造地设的一双,可是他们却是天生冤家,心投意不合的一对。黎明时分,起马巴故意对巴长马说:“你翻过九座高岭大山,淌过九条深箐大河,前来约会,可见你真心,可我还不相信,假如你能连续十晚上来,我就接受你的真爱。”巴长马起身回家去,可还走不到家太阳就落坡了,只好急急忙忙返回。饿了就烧吃一点粑粑,困了就在路上的石头上睡一下,连续七晚上夜夜不落后,和起马巴约会吟唱“熟嘟”(对唱恋歌),真是两情相悦,心心相印,难分难离。只可惜良宵苦短,一忽儿公鸡啼鸣。第八天早晨,巴长马走回去实在是太困了,想休息一下,竟然在路上睡着了。不久,起马巴出来放牧,有牛、马、羊,还有猪,母猪闻到香味就把巴长马剩下的粑粑全吃掉了。巴长马醒后,知道自己没有颗粒粮食,又不好意思开口去借,再也无法坚持最后三晚上,挺不过这苛刻的考验了,就哭着跑回家去;回到家里,巴长马就病死了。她的姐妹们知道后十分悲痛,决心不再去串男孩子的青春棚,自己搭起了“青春棚”要让起马巴之类的男孩子也来经历一番考验。从此以后,他留人就变成了由男孩子来串女孩子的“青春棚”了。[12]
    根据日本学者伊藤清司对“难题求婚型”传说的分类[13],《巴长马》属于典型的A型传说,即姑娘本人向求婚小伙出难题。傅光宇教授认为,“难题求婚型”故事起源于金沙江以北,其核心内容反映了“旱地杂粮农耕兼渔猎的经济生活”[14]。在他留人这则传说中,女方对男方的考验内容虽没有涉及劳动生产的整个过程,但其中牛、羊、马、猪并存的放牧情节反映了他留人游牧与农耕并存的经济形态。他留人“过七关”的婚恋习俗实际上也是对男子进行考验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即为取得与姑娘恋爱的资格。每一关都有非常巧妙而寓意深刻的名字:独木桥、夹筷子、锅庄石、织布架子、葫芦笙、纺车、秋千架。一方面这些名字与他留人的生活关系紧密,同时又包含着过关考验及婚姻生活中两性关系不稳定、婚姻生活不易的寓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