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军队大量伤亡的原因分析(3)


     从作战策略上看,中国军队是各军区派部队轮战,各军区派部队临时组成兵团对越作战,这有必要,但也有很多弊端。深层次地分析,这是由于中国军队情况、国内形势和今后的发展需要决定的。对于中国军队遭受重大损失,当时高层决策者是明知如此而有意为之。除了中越一战是无法选择的选择之外,邓小平也有意要让中国军队受一下挫折,碰一碰石头,吃点苦头。坦率地直说,当时,邓小平对军队并不抱有好感。完全有理由相信,军队在文(和)革中所扮演的那种角色,令他当时对军队十分不满。军队在文(和)革中的特殊地位和表现,使全军上下有一种优越的飘然感。此外大批高干纨绔子弟为逃避上山下乡流入军队,也给军队造成非常不良的风气影响,这种情况在《高山下的花环》小说中也得到了如实的再现。邓小平是个卓越的军事家,很年轻就开始搞革(和)命,戎马几十载,当然也知道,当时这样的军队能有多少的战斗力,怕连当年他领导下的八路军也比不上(事实证明,就是当年八路军、新四军这样弱小的力量,打骁勇善战、不怕死的日本人,伤亡比例也没这样大)。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让这种素质的军队突然要去流血打仗,无疑是在“整”军,也是掂军队的份量,用时髦的话讲就是“接受考验”。作为一个军事家,他想利用这个机会灭一灭军队在文(和)革中养成的盲目自大的傲气和文(和)革养成的官僚习气,中国人往往都这样,没有沉痛的教训,就往往会沉睡下去,不知道觉醒,这次机会可以重新整顿、锻炼一下这支庞大(当时陆军近400万,是世界最庞大的军队)却笨重的军队,激发他们的危机意识,同时又排除军队对今后改革开放可能会有的阻碍作用。总之,他的策略可谓是一箭双雕。表面上看,各军区部队轮战,为了让各个军区的部队都得到锻炼(当然,这也很有必要),按中央军委的部署,各军区都有部队参战,这种临时组合上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科学的,协同上有一定困难的,是不够默契的。而且,北方的军队根本就不熟悉南方的山地环境和气候,水土不服,曹*的赤壁之败就是例子,军队本来是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期的,但比较仓促,战斗力就打了折扣。邓小平当然知道这一点,当然想到这一点。但主要的是,邓小平是为了让各个军区都有血的教训,让各大军区的领导们知道自己安于目前这样的情况真是很危险的,军队的危机是很大的,必须进行马上进行改革、整顿,不整顿,就是死路一条,军队的数量代替不了质量,各军区的参战部队都有很大的损失,惨痛的教训,这足以让那批沉睡于老一套思想的高层官员们惊醒。
     所以,他不让只是一两个军区受到重大损失,而是要个个军区都有血的教训。邓小平这样做,也为了最深刻最灵活最巧妙地教育了党政军的高层。这样,对他下一步实行的改革开放,阻力就自然小很多。由于中国与资本主义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和封锁,又和苏联关系恶化,加上十年动乱,在当时国内不管是高层还是人(和)民思想都陷入相当僵化的情况里,面对一帮习惯于空着肚子大谈政治的人来说,改革那是洪水猛兽,在天天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养成的思维,很难接受这个这样陌生、这样大胆的名词的。邓小平知道他提出的改革开放,阻力可能会有多大。他认识到,没有高层的统一和人(和)民的支持,就会一事无成,什么也做不了,他太熟悉在中国实行政治改革的难度了。要让大家惊醒,血的教训最有效。只有付出代价,别无他法,这叫做投资。战争后,邓小平马上就宣布裁撤100万军队,没有手下留情,对军队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的改革开放,也得到了很大支持,因为很多人从战争的结果看到,不改变现状,继续闭关锁国,我们就会和清政府一样没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战争是中国20世纪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闭到走向世界、由衰而盛的转折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