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多学科视野下的劳弗特藏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张雨楠/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雨楠)2019年4月23日,“中国早期音声档案的数字化建档与共享:多学科视野下的劳弗特藏”圆桌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主办,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传统音乐档案馆“中国最初录音”项目支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印第安纳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参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首席专家巴莫曲布嫫主持。
    伯特霍尔德•劳弗为德裔美籍人类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通晓汉语及多种东亚语言,被誉为同时代杰出的汉学家。他后期的调研成果,包括采集到的实物大都收藏于博物馆。相比于同时代录制于中国的零星录音资料,“劳弗特藏”堪称是一宗系统性的记录档案,其中不仅包括丰富且互为关联的音乐种类,而且有着较完整的配套图文资料。在会议引言环节,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艾伦•伯德特教授介绍了印第安纳大学的传统音乐档案馆和劳弗特藏,并播放了“劳弗特藏”中的数段录音片段。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研究员现场解读演示片段,他认为,文字记载是文明的一个载体,除了重视文字记载外,还特别要重视音声档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朝戈金研究员指出,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例,一些原本就很衰弱的传统,随着几代代表性传承人的离世,已在原地找不到相应的音声表达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手段使我们重新了解这些东西变得更便捷。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魏小石博士对录音片段进行了点评,他认为,这些录音片段对认识中华民族当时的声音状态意义重大,传承了2500多年的民间故事能在1901年找到录音记录,是一件非常让人感动的事情。人民音乐出版社黄志鹏主任针对田野音像资料的出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在会议讨论环节,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的子课题负责人胡良霖、王宪昭、吴晓东,以及技术顾问李刚等人围绕着早期录音的介质保护与数字化建档、珍贵录音档案的共享策略:限制与开放的伦理原则、劳弗录音档案与田野资料的多学科价值、劳弗特藏与早期中国少数民族人类学调查等议题同与会者展开热烈讨论。巴莫曲布嫫指出,“劳弗特藏”回归中国刚刚迈出第一步,希望中美各方能够共同守护好“劳弗特藏”,把这些联系到几代人文化认同、归属感和历史记忆的口头遗产更好地传达给后人。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张雨楠/摄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张雨楠/摄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张雨楠/摄
    
    赠送书籍 本网记者 张雨楠/摄
    【相关链接】
    劳弗特藏中的照片:
    
    黑龙江流域的那乃人(赫哲族)家庭,摄于“杰瑟普北太平洋考察项目”执行期间
    
    北京护城河的小舟,约摄于1900年
    
    选自“劳弗特藏”的照片,摄于中国,时间和具体地点不详
    
    “劳弗特藏”中的皮影样品,艾伦·伯德特(Alan Burdette)摄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2019年2月
    所有图片(除标记外)摘自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雅各布•希夫中国考察项目”、“杰瑟普北太平洋考察项目”专题页面
    部分照片并非劳弗本人所拍摄,可能由其团队成员或雇佣摄影师所摄,或来自于当地购买物。
          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简介
    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Th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Music, ATM,以下简称“传统音乐档案馆”)创建于1953 年,迄今已收藏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10万份录音资料,时间跨度起自1893年,直至今天。馆藏包括音视频资料、电影拷贝、照片、手稿、书籍和其他资料,仅田野录音资料就超过3000份。馆藏资料大多是录音资料,几乎涵盖了所有录音格式,其中最著名的馆藏是1893~1938 年间制作的7000 份蜡筒录音资料。
    传统音乐档案馆的收藏范围很广,但主要关注的是与民族音乐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流行音乐以及传统音乐等学科相关的录音资料。这些录音资料可以分为几大类:研究人员的田野录音、商业录音和无线电广播录音。除了音乐资料外,话语特藏还包括故事、口述史、访谈,以及语言学的发音调查等内容。尽管有大量的商业录音,但馆藏的主要内容还是来自田野录音。
    传统音乐档案馆广泛致力于音响资料的保存及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建档实践,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www.indiana.edu/~libarchm/index.php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简介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16ZDA160)于2016年11月立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共同实施,首席专家:巴莫曲布嫫。
    项目下设三个子课题:(1)“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胡良霖主持);(2)“口头传统的田野采集规范与数字化建档规程”(吴晓东主持);(3)“口头传统数据资源描述模型与著录规则”(王宪昭主持)。
    项目的基本任务是制定主要应用于口头传统研究领域的数据采集、汇交、整合、质控、审编、获取以及共享的标准体系,目标是促进数字资源向知识本体的转化,完善数字化、数据化和网络信息化的专业研究环境,使课题成果成为既符合国内外通用标准又具有学科特色的存储、管理、呈现和发布系统的数据结构基底,达成为学界和社会提供各民族口头传统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服务的中长期目标。
    
    会议海报 本网记者 张雨楠/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