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出所料,片刻,一阵机枪扫射,接着,敌人又朝外面扔了一排手榴弹,一伙敌人趁着烟幕冲了出来。说时迟,那时快,李正堂拉响一颗手榴弹,向刚才准备的那一扎扎手榴弹投去。“轰隆隆”,随着一声巨响,敌人血肉横飞,晕头转向,连忙往里缩。 这时一名军官模样的人,提着枪往尖刀班这边跑来。战士郝占敖冲了上去,一把夺过枪来,顶住那人的脑壳。殊不知,此人正是敌护路副司令兼交警第一旅少将旅长张绩武。这次战斗中,五连6个人歼灭敌两个连,抓了150多名俘虏,活捉一个少将。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举世瞩目的上甘岭战役是第十五军打的,其实在战役的后一阶段,在第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的指挥下,第十二军的部队英勇顽强坚守阵地,同样打出了威风。1952年12月3日、4日,第三十六师一○六团粉碎了敌人最后一次两个多营的攻击后,敌人再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上甘岭战役基本结束。战后侵朝“联合国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公开承认这次作战是“战争最血腥的和时间拖得最长的一次战役,使“联合国军”蒙受到重大的损失”。 新时期以来,“百将团”的后代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没有辜负人们的希望,不断创造新辉煌,为团史增光添彩,团队连年被集团军和师评为先进团党委、军事训练先进团、后勤建设先进团、装备工作先进团和两防工作先进团,成为第十二集团军乃至南京军区的标兵团、样板团。 1999年10月1日,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建国50周年盛大阅兵式上,由该团选派代表参加的钢铁方阵威武雄壮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世纪大检阅,充分展示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充分展示了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在第十二集团军,还有一个十分着名的“临汾旅”。解放战争时期,该旅在山西临汾攻坚作战中,利用坑道爆破的方法,率先攻破敌号称“铜墙铁壁”的临汾城,创造了我军城市攻坚作战的典型战例,被中央军委授予“光荣的临汾旅”荣誉称号。 临汾是晋南军事重镇,号称“卧牛城”。地势内高外低,城墙依自然地形构筑,高15米,顶宽10米,基厚30米左右;城周碉堡林立,壕沟纵横,内外暗道相通,从城外到城内构成警戒阵地、护城阵地、城墙主阵地、城内纵深阵地等4道防线。城东关筑有外城,城高11米,上宽6米,基宽11米,外壕仅次于本城,是临汾本城的主要屏障。总体设防严密坚固,易守难攻。为死守东关,保住临汾,守敌共构筑了4道防线。为了坚决攻下东关,旅长黄定基带上旅工兵连连长钟立本、指导员贾青山到东关临汾发电厂侦察敌情和选择坑道作业的具体位置,又部署六十八团抽出部队,在旅工兵连的技术指导下进行坑道作业。1947年4月7日下午2点,总攻东关的战斗打响了。一声令下,二十三旅指战员猛打猛冲,逐屋争夺,一举夺取东关。 徐向前接到黄定基报告后,非常高兴地说:“东关攻克,让参战部队大睡三天!”又说:“有二十三旅,我也可以安稳地睡一会觉了!”进攻临汾本城前,旅长黄定基按徐向前的指示,周密部署工兵和步兵同时进行坑道作业,用坑道装炸药破城,当一回“土行孙”。旅教导大队二队和旅工兵连开始艰苦劳作,挖掘两条破城主坑道。为了对付敌人外壕和“反坑道”,他们挖掘的坑道要不断拐弯,同时克服了向外运土的种种困难——以弹药箱代拖车,以双膝代脚,战士们赤身裸体地来回爬行。 经过26天的艰苦作业,两条坑道挖成了。一号坑道长117米,二号坑道长115米。5月16日黄昏,旅长黄定基冒雨指挥坑道作业的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运送和装填破城炸药。为了防止炸药淋湿,他脱下身上的旧棉衣,盖在炸药上。3个小时后,南边的一号主坑道共装黑色炸药6200公斤,北边的二号坑道共装黄色炸药2500公斤,另又装硝氨炸药500公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