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人类学应用 >

陈志永 刘锋:社会转型背景下村寨集体行动何以可能——堂安侗寨村民自组织能力的社会人类学考察(3)


    三、社会转型背景下堂安侗寨集体行动的外在表征
    (一)公共资源管理有序
    堂安侗寨水资源极为丰富,一年季节不断,枯水季节时周边村寨居民常常到此拉水。三个水源点分别位于村寨背后的“弄抱山”不同位置,水源汇集成水流后进入村寨。首先经过鼓楼边的瓢井,流经瓢井的水可直接饮用。瓢井以下为村寨的洗菜池,洗菜池以下为村寨洗衣池。瓢井、洗菜池、洗衣池呈梯状结构,用水秩序井然,多余的水流入鼓楼下方的四个消防塘,消防塘溢出的水最后流入各农户鱼塘。消防塘作为村寨集体资产,平时保证一定的水位以防止火灾。每年中秋节时,作为村寨举办斗牛活动的场地,常常吸引村寨及周边村民到此参加比赛,观看表演。位于瓢井右下方的鼓楼作为侗寨的标志,是侗族聚众议事、迎宾送客、摆古休憩、吹芦笙踩歌堂等多种群众性活动的场所,是侗寨团结吉祥的象征和兴旺的标志[1]。鼓楼里围着火塘的四个长凳以及鼓楼前的歌坪边缘靠近消防池的长凳,常有各个年龄层次的村民坐在一起聊天、打扑克、下象棋,从山上劳作回家的村民经过时,常常在鼓楼边稍息片刻,加入休憩队伍。鼓楼前为歌坪,是传统男女对歌以及演唱侗族大歌之地,鼓楼右侧为传播侗族戏曲的戏台。鼓楼后侧建有一间穿斗式木柱架小屋,高约丈把,宽五六尺,这是堂安的萨岁坛。“萨”是侗家人精神领域中永远的“祖母”,侗族传说中的女英雄,是地方上的主管神。综上,堂安侗寨公共水源地、消防池、鼓楼、歌坪、戏台、萨岁坛等公共资源管理有序,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和谐。鼓楼的柱子及鼓楼右侧的墙上,张贴着各种告示,说明鼓楼及其周边的公共空间具有较强的人气,富集的物资空间与丰富的活动共同构筑全寨政治、经济及文化活动的中心。
    (二)生产、生活领域频繁的互助与合作
    堂安侗寨,农业依旧是当地农民生计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村寨外出打工、经商人员日益增多;但除离村寨距离较远、位置较高,难于运送肥料的田地外,田地荒芜的情况并不多见。春耕时期,春节返乡人员大多选择暂时滞留家中,待春耕结束或清明过后陆续离家出走。与春耕相比,秋收农忙季节,外出务工人员中仅有较少部分返乡,或离家不远的外出人员参与秋收。这样,村民外出形成的季节性劳动力短缺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矛盾客观上要求留村的村民相互合作,以便完成单个家庭较难或无法完成的秋收任务。村民间的相互合作的方式有二:(1)劳务性合作。秋收季节时家中劳动力不足的家庭通过与亲戚、房族或朋友之间劳力互换,完成秋收任务。从农事生产的角度看,这种无货币支付关系的合作机制有利于农忙时节农作物的适时抢种抢收。延伸至社会生活领域,这种机制有利于增强房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亲戚之间的密切往来,促进朋友之间的感情交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2)货币性合作。秋收季节时家中劳动力不足或无法换工的家庭请人收割,主人家提供餐饮的,劳务价格大约为70-80元/天,不提供餐饮的,大约为100元/天。即使是货币性合作的价格同样包含人情因素,除开人情因素,劳务价格将远高于100元/天①。
    从房屋建造来看,村内不论谁家建房,开工后亲戚、房族、朋友不用建房者去请,他们会腾出时间前来帮工。即使是火灾发生后房屋重建,受灾户之间也会根据建房者开工时间的先后相互帮助。“人情工”的范围很广,有技术的帮技术工,无技术就帮体力工,有钱帮钱,有吃的就帮招待客人。其原则是“能做什么就帮什么”。民兵连长LLC介绍:“2001年家中遭遇火灾后,村里两个舅舅以及家族上的人都来帮助挑砖、沙子、瓦;亲戚们建房时我也会过去帮忙,不给工钱,就是相互帮忙。”
    综上,堂安侗寨村民间互助与合作贯穿于生产、生活领域,并广泛动员了从个体、家庭、家族到村寨所有社会单位层级,由此将村寨形塑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