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张晶盈:不断增进海外华人文化认同


    在海外华人族群认同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华人族群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是对族群群体行为的概括,表现为自我的“华人意识”。华人意识的保持,不但是族群认同的基础,而且是对他者和他族群有意识的文化界定。
    华人意识通过一系列文化要素呈现出来,包括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历史遭遇、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信仰习俗等等。其中,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历史遭遇构成了族群认同的基本内容;语言文字是引发族群共同想象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共同的信仰习俗则积淀在华人文化意识深层结构中,在特定情况下,甚至成为华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最显现的标志性要素。
    在构建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实践中,要重视对华人族群共同历史记忆和历史遭遇的梳理和整理,同时,通过加强中华语言文化教育来传承族群文化,增强华人族群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建设华人共有精神家园
    当代华人文化既具有中华性,也具有当地性乃至全球性。在内涵构成上,中华文化是世界华人共同的文化基因。各地华人文化在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性会随着华人文化本土化进程而遭遇不同程度的弱化。因此,在全球化时代下,对于如何创新中华文化认同的机制和路径这一问题,海外华人需保持清醒的意识和主动自觉的态度。其实,华人对祖籍国文化的认同与对居住国的国家认同并不矛盾和排斥。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可以认同自己的华人身份,在政治上认同居住国,而在诸如语言、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方面则可以拥有多重认同结构,即可以同时具有中华文化认同和居住国文化认同。因此,“叶落归根”与“落地生根”在文化认同意义上并不具有逻辑对立性。
    世界各地华人在保留、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方面作出了诸多努力,并取得显著效果。比如,对中华性特别凸显的华人传统节庆、传统宗教信仰与习俗,以及华人传统伦理价值观等的传承和坚守。这些中华性元素是世界各地华人之间相互联结的意象。在建设华人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华人祖籍地或原乡地所提供的祖籍地或原乡地的文化资源和开展的相关文化活动,诸如以中华五缘文化为纽带的联谊活动和中华文化寻根之旅等,得到了海外华人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响应。这种对故乡和原乡的追寻和认同,表现出海外华人在文化和情感上的共同乡愁情愫。
    构建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其内容还应包括现代文化元素和居住国文化元素。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新的跨文化归属和认同出现。在这种情形下,构建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祖籍地文化与居住国文化元素相结合,培育具有融合性和现代性的共有观念,凝聚共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形成居住国华人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现实问题。
    完善全球华人网络
    华人网络是一种人际关系网络。通过建立各种华人网络机制,可以增加不同国家、地区华人之间的互动,拉近各地华人之间的空间和情感距离,并巩固根植于海外华人社会内部的一系列主要特征。如此,华人所分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生存实践空间,将因华人跨国网络的联结而具有开放性、整体性,以及更强的整合性。这对于塑造新的华人同一性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跨国环境中的各地华人可以建立共有文化认同,其基础是作为华人文化源泉和基因的中华文明。而且,这种文化认同对于华人全球性网络的构建有促进作用。通过这些网络可以将全世界各地的华人联系起来,华人社会网络组织的跨国界、跨区域就是一个例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已先后出现100多个世界性华人社团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国际性社团组织的形成也是华人网络全球化的具体表现,也充分显示了华人的这种地方性和原生性文化认同以全球化为动力走向全球化的过程。
    在华人网络构建过程中,华人社会和华人祖籍地都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办的各种华人团体的世界性联谊活动,大部分都有华人祖籍地人士参与。华人社会的地缘性、血缘性和业缘性团体也纷纷建立区域性和世界性组织,并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逐步完善其组织架构和功能机制,显示了在华人网络构建和完善方面的自觉性。构建全球华人网络,可以增进各地华人之间的情感和文化联系,增强华人意识和华人族群认同,以及对祖籍地、原乡地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构建华人共同文化符号
    从民族文化角度看,构建族群认同的过程实际是一种实现想象共同体的实践过程。由于认同与象征或符号密切相关,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构建本民族文化中共有的神话、节日、象征性建筑物等,强化归属感与认同感。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作为本民族象征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符号,涉及语言文字、书画、戏曲、丝绸、瓷器、武术、建筑、医学、饮食、民俗、宗教、典籍、人物等诸多领域。华人移民到海外也会将这些文化象征符号带去,并保留和传承下来。这些文化符号,既是华人族群与居住地其他族群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也是华人移民与祖籍国、原乡地文化联系的精神纽带,更是华人族群基本价值取向传达和传递的形式,对于族群性的维持和复兴、族群文化的再造和文化身份、文化认同的加强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华人文化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既包括因其祖籍地籍贯不同带来的多样性,也包括因其居住地文化变迁所导致的多样性。但是,在那些带有中华文化基因的文化现象上却有其相似性或共同性,因而又具有华人文化的共享性。比如,春节就是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习俗,也是世界各地华人共享性最显著、相似性最强、保存最久远的族群文化符号。
    当然,也要看到即使这些相似性很高的文化符号或文化象征,也会在与居住地社会文化的邂逅、接触、交融过程中,被重新诠释和建构。比如,日本神户中华街的春节祭活动,虽然彰显的还是中华文化特色和中国风情,但已明显表现出当地化。这项活动已成为神户地区最大的节日活动,最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并于1997年被指定为神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海外华侨华人通过对中华文化符号再造,一方面,促进了华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华人对族群和族群文化以及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了华人社会凝聚力;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当地华人活动空间,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中寻找到其历史脉络的共性。他们基于此建立了跨地域乃至跨国交流网络,增强了各地华人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共享性。同时,这也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华人族群文化符号再造和文化认同构建,可以形成一种超越华人社会、超越地域性的新的文化认同,并促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