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陈连山]说说南北方端午节的异同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但是,全国各地的端午习俗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南北方差异较大。例如,端午节的节令食品是粽子,北方的粽子一般是素馅甜味,南方除此之外还有咸味的肉粽子。南方端午多龙舟竞渡,北方过去很罕见,近年才从南方引进了一些竞渡活动。那么,各地端午节的共同点在哪里?差异在哪里?又如何理解这些差异呢?
    一、共同的时间想象
    所谓节日,就是一年之中那些具有特殊性质的日子。这种特殊性并不是节日的自然属性,而是人们根据文化观念赋予节日的。《礼记·月令》说仲夏之月(即五月):“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郑玄注云:“争者,阳方盛,阴欲起也。分,犹半也。”(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1370页)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五月有夏至,阳气达到顶峰,阴气开始回归,阴阳二气争斗激烈,各种生命生死各半。可见,在古人眼里,五月很凶险。
    普通百姓则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各种毒虫活动加剧,疾病增多,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所以,五月初五被古人视为“恶月恶日”。各地端午节习俗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习俗背后对于端午日时间性质的想象是高度一致的。例如,山东烟台长岛县百姓至今仍然把五月称为“恶月”“凶月”,认为不吉利。浙江嘉兴地区平湖县民众也认为五月是恶月。正因为有这样的时间观念,为了保证顺利度过端午日这个关卡,人们创造了各种具有驱邪气、保健康的民俗活动。
    把客观的日期划分为吉利或不吉利,把五月初五称为“恶月恶日”,当然不科学,似乎还有点迷信色彩。但是,这是生活的艺术,是精神生活的需要。因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物理性质都是完全一样的,假如没有上述想象,天天都一样,人生将变得千篇一律、单调乏味。既然把端午称为“恶月恶日”是一种生活的艺术,那么它就不属于科学领域。因此,我们不能拿科学去衡量它、要求它,更不能用科学去批判它。生活既需要科学,也需要艺术。科学让生活具有理性,而艺术让生活变得趣味盎然。
    二、共同的习俗
    基于对五月五日性质的共同想象,南北方的端午节习俗大多是一致的。
    端午既然是阳气极盛的日子,所以人们认为此时的各种药物药性最强,由此形成端午日采集药物的习俗,全国通行。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总结宋代及以前端午节所采药物就有二十多种。目前常见的是采集艾草、菖蒲,用来泡水洗澡、洗头,或者晒干点燃熏虫。最有趣的当然还是捉蛤蟆制药。明清时代,北京的太医院会在端午节大张旗鼓地到南海子捉蛤蟆、取蟾酥,用来制造紫金锭。此药具有辟瘟解毒、消肿止痛的功能。太医院都这样做,老百姓自然也会这么做。我在湖北十堰山区见到百姓们在端午节早上捉蛤蟆,捆好,往蛤蟆嘴里塞一个墨锭,晒干。老乡告诉我,用这种墨锭涂抹皮肤,可以治疗疔疮。大概因为捉蛤蟆的人太多,所以平时常见的蛤蟆,到了端午节反而很难见到。因此,当地还产生了一个歇后语,“癞蛤蟆躲端午——躲一天算一天”。浙江嘉兴地区捉了蛤蟆,拴住一条腿,让它在灶台上爬一爬。据说这样灶台上就不会生蚂蚁、蟑螂。
    消灭“五毒”是各地普遍的端午习俗。所谓五毒,一般是指蝎子、蜈蚣、蛇、壁虎和蛤蟆(有些地区的五毒有蜘蛛,没有壁虎)。蝎子、蜈蚣、蛇、蜘蛛都有毒,蛤蟆有微毒。壁虎无毒,但是它遇到危险会自断尾巴逃跑,传说它的尾巴掉进人的耳朵会致聋。五月气温暴热,这些毒虫活动加剧,容易危害人类。各地端午节一般都有防范或消灭五毒的活动。其一是剪纸,剪出五毒形状,贴在窗户或墙上。有时图案直接就是剪刀杀死五毒或者针扎五毒。其二是为孩子制作兜肚,上面绣上五毒图案。其三还有吃所谓五毒菜、五毒饼的。江苏的五毒菜,是韭菜、茭菜、黑干、银鱼和虾米。北京的五毒饼,是在甜饼表面印上五毒图案,吃掉这些食物,就象征着消灭了五毒。
    端午节使用雄黄酒也非常普遍。一般是用雄黄酒涂抹儿童五官,最有趣的是用毛笔蘸上雄黄酒在孩子额头写一个“王”字。这个“王”字代表着百兽之王——老虎。这种风俗跟过去给儿童穿虎头鞋、戴虎头帽是同样的道理,都是希望让老虎赶走妖魔鬼怪和各种毒虫,保护儿童。雄黄酒还有一个用法,就是含一口往墙角或地上喷,用来驱逐家里的毒虫。
    悬挂艾草、菖蒲也是全国流传的端午习俗。艾草、菖蒲都是具有浓烈香气、并有药效的植物,端午前后生长茂盛。人们把它们悬挂在门窗边,用来驱虫、辟邪。部分地区还会加上桃树枝和新鲜的大蒜,这两种植物也是辟邪的。艾草、菖蒲能辟邪,据说因为艾草叶子像古代的牙旗,而菖蒲叶子像宝剑,二者合称“艾旗蒲剑”。桃树是古代神话里掌管鬼魂的神荼、郁垒二神停留的地方,因此人们认为桃树枝可以辟邪。大蒜头的形状类似神将使用的铁锤,自然也被赋予了辟邪功能。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民俗中“邪气”的概念。古人对于疾病成因的认识水平有限,往往称之为邪气。艾草、菖蒲和大蒜都有药效,说它们能辟邪是有一些科学因素的。邪气的第二层含义是信仰性的,民众把各种妖魔鬼怪带来的威胁也称为邪气。生活中有害健康的不可知因素很多,人们惧怕它们,把它们想象为妖魔鬼怪。而端午节这些辟邪的习俗能够使人们摆脱恐惧,得到精神上的安慰,这也是合理的,对人生有利的。
    缠五色线、戴香囊是端午节普遍的装饰性民俗。过去,各家都会把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线组合成五色线,到了端午节早上缠在孩子的手腕或脚腕上。意思是保佑孩子健康。香囊是一种盛有香料或药材的装饰性小袋子,端午节挂在儿童胸前,也是保健辟邪的。
    端午节最主要的节令食物是粽子。粽子在古代叫角黍,其中包的是黍子(黄米),点缀一些枣和栗子。而黍子、枣都是典型的北方农作物,所以,我推测吃粽子最初应该是起源于北方的习俗。后来这一习俗传到南方,而南方不产黍子,就改用同样具有黏性的糯米,不过仍然沿用了“角黍”的名称。这就像起源于南方的新年爆竹习俗,原本是直接把竹子烧炸爆响,传到了缺乏竹子的北方,就发展成用纸包火药做成鞭炮并沿用爆竹的名字一样。现在,北方也很少种植黍子,而粽子只好都用糯米来制作了。
     (责任编辑:admin)